所有語言
分享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國廣袤大地上的千萬個村落,構成了豐富多樣的人文鄉村景觀。中國鄉村將自身靈動呈現於世人眼前,有的與水為鄰,營就詩畫意境;有的梯田疊疊,展現和諧之美;有的質樸厚重,與黃土雄渾相和。嚮往自然的營造理念與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懷相融,各具特色的鄉村繪製出中國鄉土人文的文化底色。鄉村是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有機組成,如何立足鄉村地區實際,文化賦能鄉村之美,拓寬鄉村傳播渠道,推動人文鄉村的國際化傳播,把中國鄉村之美傳播到更遠的地方,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傳播國家形象的關鍵,也是各位鄉村規劃者、藝術創作者、傳播工作者塑造鄉土文化自信、自覺、自強的關鍵。
阡陌山林,滿目青綠。8月29日上午,“天目鄉創·文化賦美鄉村計劃”啟動儀式暨“國家形象傳播研究”系列沙龍第36期活動在臨安區龍崗鎮相見村成功舉辦,為振興鄉村文化破題。本次沙龍由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紅教授主持。九位嘉賓發言: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鬍鈺,浙江省文聯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臧軍,杭州市臨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超,中國美術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周寶松,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雲,龍崗鎮黨委書記裘國平,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品牌研究室主任眭謙,網易區塊鏈事業部總經理顧費勇,龍崗鎮相見村文化運營師潘青青。置身於大自然的會客廳,嘉賓們圍繞鄉村文化與鎮域發展、文化創意與鄉村振興等議題的探討也多了幾分親近度和厚重感。
孫超:很榮幸參与本次活動!文化賦能鄉村是締造鄉村審美經濟的關鍵,臨安區實施的“天目鄉創·文化賦美鄉村計劃”,聚焦風尚美、氣質美、家風美、融合美、共建美“五美”體系和文明、文藝、文創、文旅“四文協同”架構,打造“五大項目基地”和“10+N”個微觀場景,重塑鄉村文化的振興渠道,以文化激發鄉村創造、賦美鄉村振興。我將以“以文化激發鄉村創造,以文化賦美鄉村振興”為題圍繞三個方面展開探討。
中國鄉村究竟是誰的鄉村?我認為,鄉村是千萬人的故鄉,是千萬人心底的精神家園。因為“鄉情”是每個人心中難以割捨的牽挂,這種獨特的鄉村文化是鄉村社會得以延續的核心,是農耕文明的生命基因和歷史記憶。“天目鄉創”關注的就是培育“鄉情”,建立對鄉村的文化認同,讓鄉村文化既有“泥土氣”,又有“精氣神”。
中國鄉村要去向何處?要重塑文化傳統、激發文化活力、彰顯人文精神。用文明推動鄉風建設。通過“愛心超市”“門前文明100米”等場景打造,弘揚新風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用文藝點燃賦美星火。通過藝術院校實踐基地、藝術村落等場景建設,深挖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用鄉村文藝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用文創表達鄉村特色。以文化創意為引擎,引導和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文化建設,創作生產更多群眾喜聞樂見、易於傳播的文化產品;用文旅推動鄉村發展。結合全區“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區、“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建設工程等抓手,發揮鄉村文化習俗、生態環境、人文風情等資源優勢,推進鄉村文化和鄉村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中國鄉村的文化建設如何破題?讓原鄉人熱起來。構建多層次的文化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培養和造就一批貼近百姓、熱心文化、長期紮根農村的文化能人;讓歸鄉人想回來。將現代高效的組織模式融入以血緣為紐帶的鄉鄰關係之中,提供讓歸鄉人有信心的前景規劃和落地產業,以及獨在異鄉為異客時所感受不到的人文關懷,讓更多歸鄉人回歸鄉村、建設家鄉;把新鄉人引進來。建立企業機構、研究智庫、城市市民等外部資源鏈接本地文化生態的渠道,讓更多文化人才流向鄉村,助力新鄉人項目引得進來、落得下來、發展起來,也讓鮮活的中國鄉村形象在更多新鄉人中傳播開來。
顧費勇:数字化技術讓鄉村文化煥發新生命力,本次龍崗鎮相見村與我們網易區塊鏈簽約,共同打造数字化鄉村創客空間,這是中國式現代化下数字鄉村建設的創新嘗試。我想圍繞“数字經濟與鄉村創客空間打造”談談我對“鄉創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佈式的自治組織)以及區塊鏈技術理念賦能人文鄉村建設的理解。
第一,“鄉創DAO”作為一種創新的治理模式,旨在為人文鄉村建設提供新的思路和機遇。DAO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出現的新型自治組織形式,它通過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來實現分佈式的管理和運營,提供更加公平和透明的決策方式。在文化創意、設計等領域,其不僅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確保知識產權的確權和防篡改;還可以通過智能合約技術,讓創意作品的權益能夠公正合理地分配,讓創造者真正獲益。近年來隨着数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零工經濟和数字遊民也成了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形式,新型的数字遊民很多都是数字文創的生產者,有着更加靈活和自由的工作方式。“鄉創DAO”結合了“美麗鄉村+創意產業+零工經濟”的最新組織形式。在“鄉創DAO”中,成員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技能選擇參与不同的項目,同時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收益和福利。它基於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的原則,讓每個參与者都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智慧,共同參与鄉村建設。
第二,“鄉創DAO”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發展和鄉村經濟的繁榮。“鄉創DAO”將以相見村為起點,以“数字文化”為核心,通過建立文化基因庫,並通過空間、社群和平台的運營,全力打造数字文化產業創新平台體系和数字文化產業集聚高地。同時,通過AIGC新技術輔助創作的方式,實現臨安特色文化要素的新創作,以文化要素流轉連接場景與用戶,建立流量與產能紐帶,擴大臨安鄉村的文化影響力。在未來,“鄉創DAO”將成為一種新型雙創服務平台和產業形態,有效助力城市功能疏解和鄉村振興。
第三,“鄉創DAO”將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福祉結合起來,以人為本,通過科技和創新為人文鄉村建設做出貢獻。一直以來,鄉村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家園。然而長期以來,鄉村地區面臨着許多問題和挑戰,包括人口外流、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滯后等。針對這些挑戰,“鄉創DAO”會將科技與人文相結合,注重鄉村居民的需求和情感,通過技術的運用推動鄉村的發展和繁榮。這是Web3.0的前沿技術理念與中國鄉村的最新結合,也是技術發展賦能人文鄉村建設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探索。
裘國平:在這個黃金果即將豐收的季節里,在臨安區西部的小山村中,我能與各位共同見證“中國鄉村的美”,榮幸之至。我想圍繞“鄉村文化建設和鎮域發展”主題以及結合龍崗鎮的鄉村發展現狀進行分享。
第一,從地理位置和現有資源上看,龍崗鎮位於杭州市臨安區西部,鎮域面積261.2平方公里,下轄24個村,戶籍人口約2.2萬。龍崗鎮文旅資源豐富,一是其自然風光秀麗,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二是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四大名石”雞血石的主產地、原產地,有“中國雞血石之鄉”的美譽;三是以堅果為代表的農產品市場規模龐大,擁有“中國堅果炒貨食品城”和“國家山核桃產業示範園區”兩塊金字招牌;四是擁有寶貴的紅色故事資源,我們所在的這一帶,曾是昌北地區最早有中國共產黨活動的地方,也是省民政廳認定的革命老區之一。今天會場所在的相見村依山而建,距離杭州城區125公里。相見村2017年成為臨安在全省首創“村落景區運營”的試點,將“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如今仍在進一步發展試驗中。
第二,從發展政策和未來規劃中看,龍崗鎮將在“八八戰略”的引領下,以“千萬工程”為契機,积極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聚焦五個重要方向的發展:一是着眼於上溪片區,旨在培育高山蔬菜特色產業和國石文化,在促進地方產業發展的同時,弘揚並傳承豐富的國石文化,從而實現經濟與文化的雙重增益。二是大峽谷片區着力於打造“相見恨晚茶”品牌、民宿集群以及紅色革命紀念館,為遊客提供地方文化的旅遊體驗,使遊客感知美景並融入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氛圍中。三是千畝良田娘娘畈將專註於培育稻田文化,通過對農田的有機利用和發展,創造出富有文化內涵的農業景觀,進一步凸顯地域的特色和強調農耕文明的傳承。四是注重提升戶外運動與休閑文化,推出針對三渡山地公園的開發項目,藉助豐富的自然資源,打造一個可供人們盡情體驗戶外活動的場所;五是龍崗園區通過支持和發展各類產業,將吸引更多投資和資源,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以營造一個百億級的產業集群。
龍崗鎮的文化產業資源優勢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了基礎,請各位領導、專家們為我們鄉村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出更多的金玉良言!
潘青青:誠摯歡迎各位專家學者蒞臨臨安,為我家鄉的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我想從三個方面結合我多年鄉村運營經驗,分享我在相見村的“鄉建實踐”。
第一,相見村的村民共建發展模式。2014年我首度踏足相見村,彼時全村人口僅430人,常住村民不足百人,地理位置偏僻、經濟欠發達,村莊呈現出荒蕪凋敝之象。這裏不見年輕身影,也缺乏可持續的產業支撐,實際上成為了一座老齡化的“空心村”。2015年始,我們通過實施上山改造、採用自營、二次招商等共建發展模式,使村民成為了管家、民宿員工、菜農、嚮導等社會分工,僅在短短的5年時間,讓村民的經濟收入得以顯著提升。此後2018、2019年相見村也分別獲得大額建設資金支持,實現了一次巨大的發展騰飛。
第二,相見村的現代鄉村居所實踐。相見村位於偏遠地區,地理位置普通,既不具備歷史悠久的古村落特色,也缺乏鄉賢名人的榮譽背書,呈現出沒資源、沒特色的原生態狀態。但其優勢在於地理位置臨崖傍山,享有無與倫比的獨特視野。從零開始,相見村已有四家民宿相繼開業,每家民宿的改造和運營都透露出民宿主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這些民宿主人從“相見”的概念出發,向遊客傳達鄉村美好生活的方式。例如相見茶舍民宿在攜程上獲得4.9分的高評價,主要得益於其溫馨的服務和人情味的環境。
第三,相見村的溫暖社區服務實踐。老年人群體一直是我們項目關注的焦點,相見村的人口規模為430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150人。我們通過租賃土地、種植蔬菜和水稻的方式,鼓勵更多的中老年村民參与農事生產,使他們對自己的勞動感到滿足和自豪。2021年,籌資建設了老年人活動室——"暖心屋",通過公益機構和社團組織等社會力量,支持鄉村中弱勢群體發聲,為偏遠的老年村民提供更多關懷和關注。2022年,投資購買了茶恭弘=叶 恭弘加工設備,並幫助建立了"相見共富茶廠",讓老年居民能在家門口銷售茶恭弘=叶 恭弘並從中獲益。2023年,政府爭取到100萬元項目資金用於改進茶廠,將其打造成全鎮的中心茶廠,惠及更多偏遠山區的老年人。相見村通過文化旅遊度假產品的引流與傳播,鏈接新老村民共建有溫度的社區關係,以可持續的方式重塑和傳承新的鄉村價值觀。
未來我們想把臨安境內天目山脈以及龍崗周邊的三合州文化、雞血石文化、古道文化等等的文化資源經進行整合,希望把臨安最土的特產、最深的文化內涵、最美的人物故事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讓全球更多的人們來臨安感受中國鄉村之美。
胡鈺: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同事把我引到了美麗的相見村!今天的會場在山林之間,在雲霧之間,在鄉村之間,這種獨特的場域就能把我深深地吸引。今天的活動叫“天目鄉創”,我看到這個詞也有很強的共鳴,我想結合“文化創意與鄉村振興”這一題目談談我的看法。
中國文化深深植根在鄉村,把鄉村的文化做好了,那麼中國的文化也就做好了。要深刻地體會鄉村的文化意義和文化的鄉村意義,認識到鄉村的文化和文化的鄉村的深刻內涵。對於中國的文化發展來說,鄉村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我們不能僅僅把鄉村看成一個受服務的對象,而要把鄉村看作文化發展的豐厚土壤和廣闊空間。這些年圍繞文化發展,形成了文化發展新觀念,即文創理念,具體來說,以三個視角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創意視角、科技視角、生活視角。
首先,創意視角,實際上是一種個性化的視角。在人文鄉村的建設進程中,核心要把領軍的人才吸引過來,激發出來,扶持起來。從創意視角推動鄉創,就要看能否推動有創意的人才進入鄉村,能夠用他們的個性及獨特的視角來做項目。其次,科技視角,實際上是一種現代化視角。在現在的数字時代,可以积極推動数字遊民也進入鄉村,讓数字遊民變成鄉村遊民,再變成鄉村村民,特別好的以當代技術賦能鄉創實踐。最後,生活視角,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化視角。沒有文化的生活是無趣的,沒有生活的文化是無力的,我們在鄉創實踐中要把這個邏輯關係理順。要讓鄉村的原鄉人與返鄉人、新鄉人生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才能讓鄉村生機勃勃。
鄉創理念與實踐的目標,是希望推動中國鄉村更中國、更田園、更人文,也希望中國的鄉村能夠成為田園生活理想地、田園教育承載地、田園藝術創作地。今天在臨安區相見村的天目鄉創中,我們看到了為實現這種目標的努力。鄉村的形象傳播事關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將鄉村傳播的能力提升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決策中。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礎是文化自信,核心是專業研究,關鍵是系統實施,重要的是發揮青年力量。以文化創意作為當代中國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其着力點是提升中國鄉村發展的人文感和青春度。
來到相見村,感覺相見恨晚,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想法可以共同交流;感覺相見不晚,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共同推動。祝願相見村和臨安發展越來越好。我們會積极參与,共同努力。
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品牌研究室主任眭謙
眭謙:來到相見村和各位領導、同事相見,是一件令我非常愉悅的事情!鄉村形象傳播對於未來鄉村建設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很大影響。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在國內來講應該都是值得學習的榜樣,但如果要放到國際環境里去分析比較和找一些差距的話,我認為差距之一就是在於形象傳播方面。因此,我想圍繞“大地藝術節與鄉村振興”這一題目分享下鄉村國際傳播的看法。
鄉村形象傳播要讓國際人士“讀懂美麗中國”也尤其重要。從國際傳播來講,我們需要有一些國際化的語言來進行傳播。藝術審美領域是一種高層次的感知行為,具有一種內在的、打動人心的力量。在文化產業領域中藝術是核心文化資源,有很多藝術相關的文化產業門類,都要以藝術為核心來進行演繹和發展。因此,藝術傳播這個概念,在鄉村建設當中應該特別受到關注,目前鄉村建設中對藝術傳播的運用還非常不足。
在國內外通過藝術活動打造文化IP是重要的地方傳播手法,其中“大地藝術節”就是一種重要形式。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緣起於農村的空心化,由於年輕人流失,鄉村只剩下老人,經濟無法恢復,甚至老人的生活都有困難。而藝術策展思路就是要找世界上頂尖的藝術家到當地來,以“大地”作為藝術空間來進行創作,把藝術與自然融合,從而激活破敗的鄉村空間,這是個非常創新的理念。
策展方還認為,作品最終不應該只是為藝術家服務,而是要讓村民參与到這些藝術創作當中去。藝術節不僅強調本地村民的參与,還提倡創作要結合當地的自然地形地貌,要求藝術家使用本地的材料。同時,藝術節還建立了完善的服務和傳播體系,每年會花很多時間去進行推廣、宣傳、宣講,爭取當地村民的支持,強調這種文化的在地性。藝術節對經濟、教育等方面振興發揮了良好作用,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IP和振興農村的經濟模式,國內現在也有不少地方開始嘗試按照這種路徑去做鄉村建設。
藝術傳播是我們解決鄉村文化空心化,推動鄉村國際傳播的一個重要手段。因為藝術傳播能夠讓文化資源進一步地集聚,通過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推動鄉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最後,我們能夠依託文化旅遊與教育環境水平的整體提升,帶動產業資源、文化資源、人才資源向鄉村回歸,使得鄉村經濟能夠振興,塑造出有人文關懷的中國式現代化鄉村。
周寶松:感謝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的邀請!鄉村是中國最大的國情,鄉土是中國人的文化根脈,鄉情是中國最隱秘的心靈家園,鄉野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想以“未來鄉村與設計圖景”為題談談我的理解。
今天的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更是一次文化的復興,是鄉村文明與農耕生活方式的復興。鄉村振興不能局限於對以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的改革,而應將視野擴大到對生產關係的重塑、社會關係的重構和農村社會的改造之中,重構一種全新的社會關係、重塑一種全新的生產關係、創生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重新激活鄉村,僅僅依靠外力推動的方式是難以持久有效的。鄉村一定要有自己的、自我生髮的東西,這種生髮的能力,就是一種全新的重構,這種重構是對傳統文化、農耕文明、農村生活狀態的一種全新的闡釋與復興。中國傳統以麻絲為衣、茶米為食、竹陶為用、林泉為居。在這樣一個整體文化的脈絡中,我們需要對麻絲、茶米、竹陶、林泉這些生長在中國人基因里的東西,予以更加深入的關切與設計,如此的復興與生髮,才是原生的、源頭的、有着自我根性的。
一方面,中國的鄉村是一個廣袤的展示空間,鄉土的生態、鄉土的氣息、鄉土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優良的、優質的資源。我們古老的過去與我們現代的當下,都應以社會生活的方式,活化在鄉村的各個角落,讓社會生活真正的活態在農村的當下,從而構建一個以鄉村大地為展示空間的大型的人文現場,這種人文現場才是我們當下最需要的設計圖景。
另一方面,未來鄉村的設計圖景從根本上是一種農耕教育與中國傳統教化的活化與復興。這種教化的復興,是對中國人心靈家園的守護與傳承,不僅是讓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的退休人群遷移到杭州的鄉村小住,而是讓年輕人了解鄉村,喜愛鄉村,居住鄉村。以櫛風沐雨、漁樵耕讀、詩書傳家為教育現場,重續中華文化的傳統根脈,在鄉村中尋找到靈魂的棲居之所,在鄉野中建構我們的精神世界。
由此,當代的藝術鄉建,是藝術和鄉村之間開始建立一種全新的關係,藝術鄉建通過藝術的介入,為鄉村獲得新生的、富有前瞻性的美學革命。藝術鄉建並非只是將鄉村作為藝術創造的試驗場進行單維度的從藝術到藝術的活動總和,而是不斷延伸鄉村美學敘事的觸角,多學科、多角度、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和藝術賦能,在重構鄉村文化生態系統、重建鄉村社會生產關係、重塑鄉村地理風貌的同時深層次推動鄉村內在的精神性、區域性、成長活性與文化、治理、經濟發展的聯動機制,並探討審美、藝術與社會建構的內在聯繫,使得鄉土藝術真正成為當代審美時尚的隱性內核。
胡曉雲:特別感謝清華大學這麼多的朋友能夠來出謀划策,助力我的家鄉臨安的建設。各位的講演讓我感觸很多,我想從經驗出發說一下我如何看待“文化賦魂”這個問題,以及我們怎麼從方法論上去實現和解決它。
在我來看,文化就是人們所能夠看見、聽見的所有的現實當中所表達的一切。文化是長期綿延的河流,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澱,最終凝結出堅固的文脈。所謂的“文化賦魂”在於通過對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發掘、篩選和整合,以塑造一個完整的鄉村文脈。這一過程象徵著將各種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合,並在更高層面重新呈現,以實現鄉村文脈的持續煥發和再生,延續鄉村的生命。為實現“文化賦魂”的效果,我認為在方法論上有四個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傳承。以茶這一類農產品為例,儘管從工業化角度出發,茶的生產或許可以摒棄手工製作,然而恰恰相反,建立文脈品牌卻必須依賴於手工製作的傳統。其中的原因何在?手工製作的實踐蘊含了文化的延續、文脈的構成以及文脈的傳承。農產品所承載的農耕文化背景,以及農產品品牌的塑造,必須更加強調其對文脈傳承的關注,藉助文脈的力量來升華品牌價值。
第二,擷取。在創造“文脈品牌”的過程中,將文脈元素進行篩選,與消費者內心的“文脈心像”形成同構關係,從而構建出品牌辨識和傳播的核心內容,這是一個關鍵方法。擷取的實踐,涉及對產品的區域文脈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梳理、選擇和提取。所選定的文脈元素必須具備真正的獨特性,對產品品質具有重要影響,且能夠與消費者的“文脈心像”產生共鳴,從而引發消費慾望和期望。
第三,移植。這是一種涉及文化和藝術元素的方法,類似於前面眭謙老師所探討的越後妻有案例。通過將現代藝術、城市藝術與鄉村土地緊密聯繫,創造出嶄新的場景、文化和企業模式,這便是移植方法的核心。這種策略具備巨大潛力,特別是在與鄉村的文化產業、中華文化傳承有緊密聯繫時,可將廣闊文化體系中的元素融入狹小地域,能促成大與小的融合,實現由局部見解到整體俯瞰的跨尺度交融。
第四,創造。其是在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建立,是融入生態文明理念,並開展二次文明發展的創造性實踐。創造,並非僅限於傳承、擷取或移植,而是包含了創意、構想和創新。我們可以通過改造,將現代與傳統的元素融合,從而塑造鄉村文脈品牌,打造出一個有獨特價值的身份認同。
臧軍:參加本次啟動儀式和研討會,我感到非常高興!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傳承歷史文明、建設現代文明、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基礎,就是傳承優秀農耕文明、促進美麗鄉村升級、加強人文鄉村建設,在此基礎上方能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國鄉村現代文明形象。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首先,明確目標。鄉村發展須依靠人,目的也是為了人。人文鄉村建設的目標,就是深挖農耕文明的歷史寶庫,找准歷史文脈和人脈的源流,喚醒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夯實文化自強,就是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內在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堅持原則。必須走特色文化創建之路,堅持傳承歷史、因地制宜、彰顯特色、一村一品,保持“農”味、“村”味、“人”味,做到鄉愁濃郁、鄉情深厚、鄉韻無限。什麼是鄉愁?無非是門前的一棵樹、村邊的一條溪、祠堂的一台戲、鄰居的一碗棗、發小的半根瓜等等,雖然很小,但裏面卻有很深很美很善的價值觀、人情味。沒有農村風味、沒有田園風光、沒有耕讀鄉情、沒有人性情懷,見不到村民、聽不到狗叫、聞不到雞鳴、看不到鵝鴨的所謂“現代鄉村”,其實就是沒有煙火、沒有靈魂的鄉村。
再次,理清思路。人文鄉村建設的重點是重塑人的內在動力。注重從改善環境面貌到改善精神狀態、從滿足物質需求到滿足精神需求、從外在改觀到內在提升的轉變;從傳統陣地思維到互聯網思維、從傳統管理模式到數智化管理模式、從現代眼光到未來視野的轉變;從政府主導到市場主導、從政府主體到村民主體、從政府提倡到大眾參与的轉變。着力於把根留住——傳承農耕文化,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着力於放大優勢——地方優勢、特色優勢、人脈優勢;着力於抓住關鍵——社會發展興奮點和城鄉發展結合點,凸顯人文感和青春度。
最後,探索路徑。人文鄉村的建設,關鍵在人。在人的擔當、責任、情懷,在人的創意、創新、創造,必須千方百計在“人”上做足、做細、做實文章,要“挖地三尺”尋找人。尋找歷史名人和文人,找到文脈在哪裡,文化特質在哪裡,通過名人凝聚人、文人吸引人;要“三進家門”邀請人。真誠邀請能人和旅人參與人文鄉村建設,找准出路在哪裡,領軍人物在哪,通過高人指點,通過旅人買單;要“入木三分”激勵人。充分調動住村人和領鄉人的內在积極性,找准激情在哪裡,動力在哪裡,點燃村民主體的文化自覺自信自強內在能量,點燃鎮鄉基層幹部的責任擔當和創新熱情。
范紅:這一期的沙龍能夠在杭州臨安區龍崗鎮相見村舉辦可謂別開生面。在這雲霧繚繞、青翠欲滴的山村裡,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又增加了一分。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和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的老師們一起來到臨安的相見村,共同見證“天目鄉創·文化賦美鄉村計劃”的啟動儀式。浙江鄉村發展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這裏很多的鄉村都被青山綠水環繞,古村風貌和文化習俗保護良好,新民俗新文創激發了鄉村的新活力。無論是鄉村治理,還是鄉村經濟發展,浙江的鄉村都呈現出了新時代中國美麗鄉村的模樣,今天我們所在的臨安區相見村是一個美麗鄉村的優秀案例。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希望中國有更多的鄉村能夠像浙江的許多鄉村一樣,能夠宜居、宜業、宜游和宜養,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家園。
鄉村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基,鄉村形象是中國國家形象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以多維國家形象塑造理論為研究基礎,整合了清華大學不同院系的優勢資源,在鄉村文化傳承、治理創新、經濟發展、空間優化、藝術融合、媒體傳播等方面,為建設和傳播中國美麗鄉村進行探索。今天能夠參加這樣的活動,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好機會。能夠深入鄉村,體驗鄉村生活,聆聽鄉村幹部和經營者的實幹經驗,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優秀的鄉村文化是激發鄉村發展的活力之源。我們需要挖掘梳理每一個鄉村文化底色,發揚鄉村淳樸民風和文化傳統,保護鄉村建築古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鄉村特色文化活動,拓寬鄉村特色文化旅遊資源,打造鄉村文化品牌和IP,做好以文興村、以文化人、以文引人、以文促發,讓鄉村文化重新綻放活力,讓鄉村文化重塑中國人文之根。
臨安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底蘊深厚的吳越文化,也擁有最美的生態環境和眾多的風景名勝。希望臨安的美麗鄉村不僅要滿足鄉村原住民的需求,還有滿足新鄉人、旅鄉人回歸鄉村田園生活的新需求。在這項工作中,領鄉人(即帶領鄉村發展的鄉鎮領導和營造師)的作用尤為重要。今後,我們還將“國家形象傳播研究系列沙龍”開到田間地頭,開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我們非常願意和臨安政府、專家學者們一道,共同推進臨安提出的“共建美、融合美、家風美、氣質美、風尚美”五美體系的美麗鄉村建設,讓臨安成為讀懂中國鄉村之美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