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原文來源:品玩
“我相信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結合不會在一年、兩年完成的,它可能會給我們十年、幾十年的時間,才會讓更多技術創造在雲計算時代能夠發明出來。”
這是10月31日的雲棲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以《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為主題發表的論斷,王堅說,他相信雲計算將如電一般,作為一個公共服務的存在、作為一個基礎設施的存在,有非常久遠的生命力。
10月31日,2023雲棲大會在杭州雲棲小鎮開幕,本屆大會主題為“計算,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與2015年雲棲大會的主題相同。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王小川等出席了2023雲棲大會。
蔡崇信在致辭中表示,雲棲大會回歸“計算,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主題是因為雲計算在當時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創新的重要支撐,希望雲計算在今天的AI時代繼續支撐所有開發者的創新和夢想。他提出,阿里巴巴“要打造AI時代最開放的雲”。
王堅則以《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為主題發表了演講,談起了自己對雲計算的三次浪潮的理解。
王堅提出,從1991年萬維網的出現到2003年雲計算第一次提供服務,是雲計算的第一次浪潮,改變了今天的互聯網,以奈飛、米哈游為代表的企業從第一天起就100%在雲上,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和工作方式。
“傳統企業”開始使用雲計算則被王堅視作雲計算的第二次浪潮。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銀行上雲,標志著非常重要的数字化手段的開始。而2022年北京冬奧會則被他視作是雲計算第二次浪潮中的標誌性節點,雲計算第一次承載了賽事的核心繫統,“它的意義就像當年在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上第一次用交流電一樣,奧運會事實上是雲計算成為以後計算主流的一個標誌性事件。”王堅說。
到了2023年,王堅認為,人工智能和雲計算迎來了一次集中的體現和爆發,GPT模型的出現使得計算機對科技創新的革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雲計算和GPT的關係就是電和電動機的關係,未來雲計算的算力事實上都會被這些智能時代的電動機,也就是模型消耗掉。王堅表示,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結合,就是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
“我相信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結合不會在一年、兩年完成的,它可能會給我們十年、幾十年的時間,才會讓更多技術創造在雲計算時代能夠發明出來。”王堅說,他相信雲計算將如電一般,作為一個公共服務的存在、作為一個基礎設施的存在,有非常久遠的生命力。
王堅直面了2023年在科學技術演進中的特殊性,他認為,今年發生的大語言模型或所謂生成式AI浪潮“其實少有人意識到它不是科學研究工具的革命”,而是由工具帶來的科學上徹底的革命。
以下為王堅演講全文:
2023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我想也借自己的理解來說一下。
第一,因為我對時間一直很敏感,哪一年發生的事情,該在什麼時候發生。2008年10月24號,今天所謂的程序員日,我們那時候招了第一個員工,記憶猶新。我們在半年以後寫了第一行代碼,2010年時我們就有了最早的阿里雲計算的開發者大會,這幾個時間其實不長,但還是刻骨銘心。
我剛剛讀大學時1980年,有一本書叫《第三次浪潮》,這本書很有爭議,裏面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叫三次浪潮。跟雲計算有關的事情,在那本書講了很多,很多東西是和今天有關係的。他在那時候預測了互聯網的存在,同時也談到在家裡辦公的興起。
更了不起的事情,他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出現,是今天大家天天在談的事情。當然也談到了對芯片的依賴,如果你去看那本書的中文翻譯就會發現,那時候很難理解Chip(芯片)是什麼東西,所以中文翻譯的時候是翻譯成“集成電路”的。這很有趣,可以想想他當時對於世界的理解是什麼樣的水平。
如果從雲計算的角度來看,從1991年萬維網的出現,到2003年雲計算的第一次提供服務,在我看來是第三次浪潮開始的起點。當然我把那個東西當做雲計算的第一次浪潮。雲計算第一次浪潮事實上是改變了我們今天互聯網的天下。我是很難翻譯,寫成中文不知道怎麼說,後來用了“天下”這個詞,它既不是一個產業,也不是一個具體行業,反正改變了所有的生活生產和工作方式。
這裏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大家都知道今天有一家叫公司叫Netflix,很少人理解2007年時,它那一天售賣出了第11張光盤,它是一個賣DVD出身的企業,但它同時在那一年覺得要用雲計算進入流媒體的行列。這是一家從第一天起100%徹頭徹尾在雲計算的公司,是一個真正原生的雲計算公司。幾周以前,它才真正把DVD業務關掉。因此我為什麼說2003年是很神奇的年份,就是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到今天才劃了一個句號。
當年談移動互聯網,當年第一台iPhone出來的時候只有一個東西,叫iTunes Store,沒有今天的APP Store。等到08年APP Store真正上線時,上面只有500個應用。可是大家知道,今天其已經有幾百萬個應用在上面,沒有雲計算,這些東西都是不可發生的。
每一個APP後面都意味着一個開發者的團隊,今天這個数字,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天文数字。
在2022年,下載次數超過2500多億次,所以雲計算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你每分鐘、每秒鐘都在用,但你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了,這一點非常像電的歷史發展過程。今天外面陽光明媚,可是我們依舊在靠人工照明的環境下開這個會,事實上電已經讓我們可以感覺它不存在了。
在中國,也同樣發生過的這樣的事情,2011年,有一家叫米哈游的公司誕生,它和Netflix一樣,第一天完完整整的在雲上,它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傳統的IT。但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在2023年全球遊戲的開發者50強,排在第一。所以那一次浪潮事實上改變了非常多的東西。
雲計算第二次浪潮的形成是“傳統企業”,我打個引號,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我們過去看到的企業開始用雲計算,我自己覺得是第二次浪潮的開始,因為這些企業在那個時代看起來還是IT技術的先行者。可因為有了第一次浪潮以後,他們要追趕這個浪潮了,但很高興的,他們真的也創造了這次浪潮。
當然更典型的就是銀行上雲,它標志著一個非常重要数字化手段的開始。以我自己親身的經歷,開始做雲計算時所有人挑戰我:你能不能讓銀行上雲。我記得當時被記者問的時候,我有了一個非常耍賴的回答,我說銀行要不要上雲不是我要回答的,是銀行自身要回答的。今天看過來,確實這樣的變化是因為第一次浪潮,他們也帶來了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非常標誌性的事情也發生在2022年,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雲計算第一次承載了賽事的核心繫統。大家看了今天的演講也好,大家的回顧也好,事實上如何讓一個核心的業務、核心的價值通過雲計算能夠釋放出來,才代表了它對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事實上,雲計算在這個時代跟奧運會的關係不是一個簡單的用技術還是不用的關係,它的意義就像當年在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上第一次用交流電一樣,那是一次交流電大行其道的活動。奧運會事實上也是讓雲計算成為以後計算主流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所以我非常驕傲地覺得,雲計算就是交流電在計算這個領域的翻版,我們變成了這個歷史的一部分。
但是在2023年,站在一個我在這個行業也算是工作了幾十年的人的角度,我還是覺得2023太特殊了,人工智能和雲計算在60年以後走在了一起。
這句話怎麼講?大家可能會知道John McCarthy,他是最早編寫“人工智能”這個詞的人,也是達特茅斯10人討論人工智能方案小組的成員,事實上在那場會議之後,它幫我們定義了雲計算。我最早關於雲計算是公共服務的想法,是從他的文章裏面讀來的。所以他在1961年,就在設想計算能不能成為一種公共服務。
有兩件事在John McCarthy身上同時體現出來,就是關於人工智能和雲計算。
2023年,這兩件事情有了一次集中的體現和爆發。因為GPT的出現,顯然“人工智能”這四個字已經不能夠很好地描述現在發生的事情,那大語言模型可能是一個好的描述,但也不能完整地來描述這件事情,所以我這裏只用一個投巧的方法,我說GPT模型的出現使得計算機對科技創新的革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其實很少人意識到它不是科學研究工具的革命,它事實上是一場會讓科學發生一次革命的工具,我們帶來了新的工具,使得我們科學有一次徹底的革命。所以,這也是計算在未來可以為我們創造更多我能想象的價值。
如果回過頭來看,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如果再從那場一百多年以前的電力革命看,雲計算和GPT的關係就是電和電動機的關係。
有一個非常讓人吃驚的数字,可能平時大家不關心,在全球電動機所消耗掉的電其實佔了約50%,同樣在中國這個数字是一樣的,無論是國際能源署還是工信部給的數據。我們經常講電去哪裡了,這組數據回答了問題。所以大家設想一下,未來雲計算的算力都會被這些在智能時代的電動機、我們所謂的模型消耗掉。
如果大家回過頭來看,電給我們帶來什麼東西?2000年世紀之交美國工程院做了一個調查,20世紀最了不起的技術是什麼?排在第一的就是大家都遺忘的電氣化,彼時電變成了一個公共服務進入每家。
大家認真看一下這個表的後面19項,包括汽車、計算機、互聯網在內,如果沒有電,後面這些技術創造可能都不會發生。
所以有幾次我跟搞新能源汽車的人講,很難設想做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那麼革命的創新,因為大家都知道第一輛汽車就是電動車,所以汽車是最後一個被電氣化改造的行業,而不是一個新興帶頭的行業,其他的都比它帶頭早。
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也是2023年,大家都知道是關於生成式AI的年份,可是即使像英偉達這樣的企業,它最後也迴避不了一件事情——“最後所有這些計算,都會推動以雲的方式來提供”,這是雲計算作為一個行業的生命力的體現。就像今天的電可能跟愛迪生說的不是同一個了,但是電仍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存在、作為一個基礎設施存在,它有非常久遠的生命力。
這樣的一次結合讓我覺得是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我相信它不會在一年、兩年完成的,它可能會給我們十年、幾十年的時間,才會讓剛才看到的20項發明裡面的另外19項在雲計算時代發明出來。
最後,我分享一句我喜歡的話,來自一位很有意思的建築學家Louis Kahn,他相信“世界上很多東西對很多人來講都是不需要的,直到我們把它創造出來”。這也是我對創新的理解。
我想這是一個真正的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我希望今天這個時候是雲計算的第五交響曲的時候,說不定我們會在下一個十年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