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1 月 5 日上午,由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餘杭區科技局和餘杭區企業(人才)綜合服務中心聯合指導,時戳科技主辦,AI 新智界提供媒體特別支持的“智求共贏・中國 AIGC 產業應用峰會暨無界 AI 生態合作夥伴大會”在杭州正式開幕。
本次大會將深度聚焦 AIGC 應用,邀請到了全國各地近百家合作夥伴參會,以及來自產研、投資機構、高校、AIGC 創業者等眾多行業精英和專家,共同分享過去一年 AIGC 應用進展,探討未來發展趨勢。
在今天上午,浙江財經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文宇出席並做主題演講《從GPT+到Agent+:新趨勢與新產業》。張文宇講到,這一輪GPT實際上是人類又一輪“鑽木取火”所產生的星星之火,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生產力大解放和人類思想的大解放。這個時代的大模型也是人機物三元融合,群智系統。假如沒有人餵給大模型那些提示詞的話,沒有給大模型魔咒的話,大模型施展不出魔法的。
他還認為,人工智能系統開發以前都是基於數據驅動的,但這個時代我們發現數據、算法、算力還不夠,還需要人性的驅動,需要數據和人性雙驅動的方法來發展人工智能。
以下是AI新智界整理的演講內容,為方便閱讀進行了部分刪減:
從去年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這個世界這一年變化太快了。實際上從1956年達特茅斯論壇以來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我一直在關注着這個領域。為什麼呢?我很擔心,因為我吃的是人工智能的飯,我很擔心我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還好,截止到去年以前,所有的人工智能項目幾乎都是“弱人工智能”,很多弱人工智能都是“人工智障”,對我們造不成威脅,我很放心。但去年4月份出來的ChatGPT,我很緊張,這不像人工智障。它出來的時候,我就問它1+1等於多少,我說“1+1=3,我老婆說的,我老婆永遠是正確的”。它說“比起您和您老婆的感情來說,數學沒有那麼重要,就是3吧”。天哪,我本來想調戲一下它,證明它是智障,反而我被它調戲了一把,感覺我像智障似的。
人類社會這一波的科技發展太迅猛了,實際上人類社會技術發展的加速度越來越快,早在100萬年前,當時中華藍田猿人,舊石器時代,假如那個時代的人穿越到1萬年前燧人氏部落的話,一下子會驚呆了,發現燧人氏部落的人居然會鑽木取火,我們大家都知道人類自從有了鑽木取火之後迎來了新一輪生產力的大解放。那麼一萬年前的燧人氏部落的人假如穿越到1000年前宋朝的話會是什麼感覺,又要驚呆了,發現宋朝人居然還有教育,還有私塾,那麼前面100萬年穿越的驚呆了,接下來1萬年穿越的又驚呆了。假如宋朝的人穿越到100年前民國,看到了又會驚呆,發現民國的人不但有教育,而且還男女同校,簡直是大逆不道。好,100年前民國的人假如穿越到今天,又會驚呆了,為什麼?發現現在的人類居然擔心自己的工作被機器取代,歷史上從來不擔心。那麼今天的人假如穿越到10年之後的2033年會是什麼感覺,肯定又會驚呆了。
我們看到這一輪GPT實際上是人類又一輪“鑽木取火”所產生的星星之火,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生產力大解放和人類思想的大解放。這時候,我們所有的產品,所有的行業,所有的服務,都有可能重做一次。我們從大數據時代進入到了大模型時代,這個時代,我們很多人工工作面臨被機器取代,那麼我作為IT專家有沒有擔心呢?實際上我引以為傲的前端編程能力已經被機器取代了。為什麼機器那麼厲害,因為這個時候,以前是我會編程,人家不會編程。但這個時代人人都是程序員,為什麼呢?因為大語言模型可以接受人類自然語言作為編程工具,當然這是從廣義上說的。狹義上說的話,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學會編程,只需要有編程思維就可以了。
這個時代,我們也發現機器雖然擅長很多能力,但機器不是萬能的。大家看看這張圖,這是一張丹鳳眼。人類看到這張圖會表現出各種情懷,但是機器看到這張圖就是體現123這些数字,顯然機器不懂得美。機器不但不懂得美,也不懂得真與善,更不懂得構建在真善美準則之上的人類社會。
機器為什麼這方面能力會弱呢,大家想一想,我們人類大腦和機器大腦有什麼區別,實際上人類大腦里統計推理能力現在已經被AI取代了,AI可以把統計推理能力發揚光大。但我們覺得奇怪的是,按理說GPT生成內容完全是基於概率的去生成,假如99%的1000次方等於一萬分之1還不到,意味着大量的大概率事件沉積起來的話,最後變成一個小概率事件。但很奇怪,大模型產生的內容居然能一本正經說一些話,雖然有時候是說胡話,但句式邏輯上也是正確的,所以這個事情我們人類還缺乏一個牛頓定理來推導出大模型的結論,我們現在還處在人類思想大解放,人類生產力大解放的前夜。
大模型為什麼不能夠理解人類的很多思維呢,比如說想象力、創造力、情感力、道德等等,因為大模型或者GPT沒有辦法根本理解人類的七情六欲,愛恨情仇。舉個例子,實際上在座的男人都沒有辦法理解女人生孩子的痛。就像我們男人沒有辦法真正體會到女人生孩子的痛一樣,機器沒有辦法真正體會到人類的愛恨情愁。那這個時代,我們想起了愛迪生的一句話,天才是由1%的靈感和99%的汗水組成的。什麼意思?我原來非常相信這句話,汗水非常重要。但我覺得愛迪生說錯了,為什麼不把99%的汗水放在前面,因為汗水更重要,我就是靠汗水考上了大學。現在我理解了,愛迪生可能是穿越來的,為什麼?因為在這個后GPT時代,那1%的靈感是機器所取代不了的,但那99%的汗水都要逐漸被機器所取代。你們覺得今天來這裏流汗水值得嗎,值得,因為你們在這裏流的是創新的學習汗水,我們需要用這種學習汗水去灌溉自己人類1%的靈感。
人工智能系統開發以前都是基於數據驅動的,但這個時代我們發現數據、算法、算力還不夠,還需要人性的驅動,需要數據和人性雙驅動的方法來發展人工智能。為什麼這麼說?舉個例子,我以日本魚丸為例,那個魚就是原材料數據,灶火就是算力,還有菜譜就是算法。但店家的魚丸好不好,歸根到底還是看這個魚生活的水域有沒有被核污水污染過,最考驗的就是人性了。這個時代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人類已經有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為機器立心,人類才能立命,我們需要用人文思想賦能人工智能健康發展。這個時代,單單機器不可能完全解決人類的很多問題,需要人機物融合,群智空間。在產業、在製造領域,需要人機物融合群智製造模式,這個模式是什麼呢?智慧組織、智能製造雲、工業互聯網,群智協同、群智決策、群智優化來解決問題。
這個時代難道大模型也是人機物三元融合,群智系統嗎?當然是。大家想一想,假如沒有人餵給大模型那些提示詞的話,沒有給大模型魔咒的話,大模型施展不出魔法的。同樣的,這個時代假如沒有Agent讓大模型落地,到實際各種應用的話,是不是只有用了Agent,大模型才可以和自然、物理、空間無縫交互,所以需要物,同樣的重要。大模型剛出來的時候,去年4月份大模型剛出來,我告訴學生不要慌,GPT只會讀萬卷書,不會行萬里路,你們以後都去企業實踐中學習,機器就取代不了你。沒有想到幾個月,GPT+Agent出來了,這時候我們發現大模型不但會讀萬卷書,還會行萬里路。
“人機物融合的群智製造模式”是我在國內外率先提出的,這個項目一共獲得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國家也對這個模式非常重視。但Agent更不是一個新概念,為什麼呢?Agent,上世紀80年代已經人工智能領域都在研究Agent了。我個人也是在2010年時曾經發表了一篇《Agent-based Semantic Grid》,Grid現在相當於雲計算,Semantic based,for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就是Agent在智能製造領域的應用。這個論文發表在SCI 1區的論文,但沒有實際上的落地。為什麼不能落地,因為雖然Agent能夠感知,能夠執行,能夠決策,做得很好。但沒有大模型這樣的大腦來賦能Agent,Agent也做不好。
我們知道單單用大模型解決產業鏈風險監測是不夠的,因為大模型本質上是一個生成文字、詞語接龍的東西,它不懂得語義,它往往會一本正經說胡話。我們開發時是把多模態虛實融合,還有知識圖譜和大模型結合起來,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時代我們已經無法阻擋,機器越來越智能,機器越來越像人,那我們人類怎麼辦,唯一的只有去發揮蘊含着人類靈感和人性光輝的基礎創新、內容創新、平台創新、模式創新,以及文理商工跨學科融合創新能力,把自己進化的更像人。
專題報道:https://www.aixinzhijie.com/special/6838540
視頻直播和精彩圖集:https://wx.vzan.com/live/page/49921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