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1 月 5 日上午,由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餘杭區科技局和餘杭區企業(人才)綜合服務中心聯合指導,時戳科技主辦,AI 新智界提供媒體特別支持的“智求共贏・中國 AIGC 產業應用峰會暨無界 AI 生態合作夥伴大會”在杭州正式開幕。
本次大會將深度聚焦 AIGC 應用,邀請到了全國各地近百家合作夥伴參會,以及來自產研、投資機構、高校、AIGC 創業者等眾多行業精英和專家,共同分享過去一年 AIGC 應用進展,探討未來發展趨勢。
在今天上午,AIGC出海規劃師 Will(郎瀚威)出席並分享了主題演講《AI創業出海的機會分析》。他表示,AI 產品目前的特點是現在很多有點像玩具或者樂高,是需要一個拼接的。樂高是需要線下店的,行業非常早期,有很多問題。
以下是AI新智界整理的演講內容,為方便閱讀進行了部分刪減:
我以前是從2014年進入互聯網,從事過互聯網教育和視頻領域。今年3月份開始關注AI,比較關注AI出海數據。平時主要做推特,業餘也參加過幾個AI創業項目,現在是擔任10個AI項目的顧問。
我3月份到7月份去了硅谷待了6個月,參加一些活動,這是一個活動統計,但我沒有參加這麼多。回國以後,線下轉了3圈,路徑也是杭州、上海、北京,這樣轉了一圈。我現在比較關注產品的PMF,從5萬到100萬用戶的增長問題,因為很多AI產品冷啟動之後怎麼完成增長,比較關注這些問題。我每個月會做一些數據的榜單和過往分享錄屏,都在我的飛書上。
這是一個簡單的圖譜,國內和海外的機會分析,其實國內特點就是特別卷,toC基本就是需要備案,節奏會比較慢一些,toB就分為KA和SMB。對於初創小公司來說還是比較快速搭建的。海外的話,海外大公司一般比較專註做自己的賽道,對於工具類和CAAI類有一些機會在。還有流量的問題,因為流量還是被微信和抖音,很多人在用手機端,而且它的平台數據不開放,所以獲客都是一些問題。
我統計了AI公司出海現狀,我差不多跟蹤了150家,從個數上來說占所有AI導航站合計1萬家,佔1.5%左右,流量佔1.2%左右。其中50%是原有產品+AI。還有50%是原生增長,等於說23年初做起來的。他們一般社交流量做得還不錯,就像Heygen、Opus、Flowgpt、Monica,這些都做得還不錯。后50%都有一些出海經驗的,他們往往本身人在海外,在國內已經做了3-4年以上的出海,出海能在短短時間獲得百萬級流量的還是有一定門檻的,它是一個現狀。
這張圖是我專門為無界做的,做了兩個小時,而且我從來沒有在其他平台發布的。簡單來說,我選取了50個10萬以上月PV項目,分成了4類,增長速度和自身體量做了一張圖,橫線以上是總月PV150萬以上,往右是20萬以上月增長的。可以看到只有30個項目是100萬流量的,每個月10萬增量以上的。只有12個處於大體量高增長,右上角這個,只有兩個屬於小體量高增長的。再往下看,真正值得看,它們為什麼有大體量同時高增長,同時小體量高增長,這十幾個項目是值得去復盤的。有幾個共性:一是圖像類比較多,因為比較直觀;二是大語言模型類,偏應用商店,偏基礎類型,不會是一個垂類的賽道。但也有一些例外。
簡單評價幾個我觀察的項目,比如Pika,它已經積累半年了,它現在Discord有60萬人。Heygen已經擁有3年的試錯經驗,包括怎麼找用戶需求,講得都很細,然後一下爆發,0到700萬用戶,年收入也達到了 1800萬。像PromiAI,等於說它在老產品基礎上,有出海經驗基礎上快速做了一個新的文生視頻產品,流量增長得也非常快。Flowgpt的特點是大基數的增長,為什麼它在大基數上還能做一個比較高速的增長,和它的社交都有關係的,社交流量。Liblib這種屬於涅槃重生,原來打造500萬,歸零之後馬上又從0打到120萬,這也是大廠精英做的,它的用戶體驗的確非常好。還有一種是小團隊多次嘗試,往往是獨立開發者或者5個人以內的團隊,比如說Jiayuan,我推特上的朋友。4個月做的copliothub,16萬,11月做的Devv.ai(單月43萬),垂類的搜索需求,單月43萬,很厲害,搜索也是我比較看好的賽道,他對技術要求門檻還很高的。然後是Mymap,也是一個思維導圖的軟件。我自己嘗試了一個Agent產品,7月份又和朋友做了CAAI產品,開源的,回國之後一直在看數據和增長,跟他們相比我屬於玩票性質的。
AI產品有什麼特點呢,我觀察很久,它的特點是現在很多AI產品有點像玩具或者樂高,我拿樂高作為比喻,它是需要一個拼接的。樂高是需要線下店的,行業非常早期,有很多問題。首先,需要你激活夢想,比如樂高需要線下店,你看到它搭好的東西,覺得這個東西很好。這個東西和電商和遊戲有一點共性,也有差異點。差異點是用戶需求不是很明確,傳統的投流和SEO很難抓到用戶需求,這個時間差,圖像類和大語言模型平台都是比較泛化的需求。為什麼說DEMO很重要,因為它能展示。一個很好的證據,你才有動力去用。然後是大V背書,涉及到發布流程的問題。為什麼Pika和Heygen的發布很順暢,也是被大家作為例子的,因為它是有一個創始人故事和投資背書的,這是軟性的東西。其實沒有走軟性的也行,但對DEMO和社區增長要求就會非常高,因為人對於這個產品的信任是有一個過程的。然後是成為它的信徒,深刻理解AI的價值,以及用這個東西去做傳播,協助傳播,這是一個過程。
新網站出海,咱們先說網站,網站比較簡單。有一個痛點是流量,冷啟動之後如何低成本獲客。一波流之後怎麼持續獲客,SEO能不能起作用,SEO肯定最後非常卷的,現在還好,現在還有很大紅利。難點是社交媒體,以及社交媒體的整合打法,咱們在國內比較久習慣於微信的那套東西,微信還是一個私域,老外很多東西都是公域,怎麼符合它的文化發一些內容呢,我一會以推特為例分享一下我的觀察,我在推特趴了兩三年了,我看AI這一波,基本所有搞AI的,從創業者、科學家、學生、老師、大公司,都在推特上。而且它是對創業者非常友好的,為什麼呢?比如你發一個新項目,很多人會轉發,有點像一個陪審團/品鑒團,大家都會去看,先去點贊轉發一波,它會給你一個免費幾萬的曝光。大公司產品發布也都是第一時間發布在推特上,科學家發論文和評價論文/評價算法都在推特上,對創業者非常友好,各個類型的人都在。關鍵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關注的人,可以深入去研究。
這個背景會導致一個什麼事呢,比如圖像賽道歷史,我是按公司來分類的,可以看到首先是開源非常活躍,就是Google、Meta,它們的開源論文很多,包括Stable Diffusion很多論文是基於這些的。SD生態,別人給它貢獻了很多好的插件,這是一個基準。在這個基礎上,有些人去做了變現類的產品,比如Midjourney,它可能沒有開源,或者沒有去發布一些對社區貢獻的東西,但它商業化做得很好。包括其他人跟進,比如Runway,Runway和他們的人都是有同源的,他們再去發布這些東西。這個流程是什麼呢?build in public,官方把自己的論文、思路和做法公開,就像阿里公布一些算法。大KOL會進行評估,評估就會打分,有了大KOL的評估,中KOL會去考慮這個東西值不值得我去做內容,做了能不能爆。這些人往往不是在美國,有的是在中東,有的是在澳洲,他們會根據這些大V的觀點進行評估,製作內容。然後小KOL接入,他們粉絲量也不大,關鍵是這些人能輻射很大的二次傳播,這是一個循環,這是一個完整的閉環。它不僅僅是商業化行為,開源社區貢獻也是不可小覷的。
剛才我說的是一個閉環,到底怎麼進行的呢,我總結為“三步走”:第一步,你有高端素材,吸引用戶進入你的社群沉澱,產生更好的素材,有一些創作者。現在這種圖形類、視頻類,包括大語言模型類都需要一個創作者閉環。我經常舉這個例子,AI的artist,在推特上它有一個公域,差不多有2000個藝術家,視頻估計能佔10%。在國內我經常看到卡茲克在發這個內容,其他的內容也有,但沒有形成一個共享的閉環。國內的做法一般是什麼樣的呢,就是這種私域,有點像Civitai的做法,Civitai是自己搞一個論壇,有一個評分系統,有一個比賽,更多是閉環。比較典型的像Runway和Heygen,它是非常典型的,這個動作是發生在推特和Youtube。
具體來說,第一輪,咱們從4月份很多人因為GPT4了解到GPT幹啥的,馬上有人付費了,然後產生一部分大V。這部分大V去研究拿prompt可以干什麼,prompt可以干100件事。第三階段就會出現另一撥人,我做某一類的事能怎麼用這個prompt,這個飛輪是逐步深入的過程。這個過程官方自己做行不行,很遺憾的是很難做,因為它需要茫茫多創作者去挖掘這個事。Midjourney也是一樣的,最開始我們說Midjourney挺厲害的,後來Midjourney的技巧,以及Midjourney變成精美的作品,到最後Midjourney變成文生視頻一個閉環,Midjourney放大。到Midjourney V6產的內容,到放大,它是形成一個閉環的,所以它是一個吸流過程。現在問題是很多AI產品留存是偏低的,千分之1的人成為創業者,但他沒有形成一個創作者,這是我現階段關注的事。
下階段我關注出海增長的痛點,文化。比如你做一個工具,創始人形象缺失,故事缺失,以及官方推特號沒有把調性運營起來,這是我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