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原文來源:極客公園
作者 | Li Yuan
編輯 | 靖宇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生成
大模型技術進展一年後,真正的殺手級應用目前尚未出現,而其中一個被人廣泛為人預言的方向,是大語言模型成為未來 AI 時代的第一入口:我們不再需要點開單獨的應用,而是把所有交互交給一個由大語言模型驅動的智能助手,它理解我們全部的個人偏好,了解所有個人數據,我們依靠它來調用應用,滿足所有需求。
這樣的智能助手,需要滿足個人隱私需求,也需要更便宜的算力支撐,很難依靠雲端算力來完全完成,更需要新的 AI 硬件來支持,許多先行者也正在為之努力。11 月 9 日,Sam Altman 投資的 Humane 正式推出了 AI Pin。而 12 月,又有消息表示,Sam Altman 正在聯合 John Ive 招募前蘋果員工設計新的 AI 硬件。
這樣全新的硬件或許離量產還很遠,但是,通過對目前的智能設備增加大模型能力,為當前的工作流設計的 AI 智能助手,實際上已經距離真正進入我們生活很近了。
許多手機廠商,目前已經在布局,將 AI 大模型的能力,融入自己原有的手機助手中,而作為「AI PC」產業的引領者,聯想也在開發基於本地大模型的個人智能體,將其布局到自己的 AI PC 和其他終端中,推動 PC 進化為個人 AI 助理。
2023 年 12 月 26 日,聯想公布了其 AI PC 概念中的關鍵一環——個人智能體的進展。聯想面向開發者發布了個人智能體小樂同學,並開啟了智能體小程序開發者招募計劃。在未來,小樂同學能夠通過自然語言交互,調用本地大模型、雲端大模型以及 AI 應用,並結合個人知識庫,洞察用戶個人偏好,從而成為用戶與 AI PC 交互的第一交互入口。
來源:聯想
自大模型能力成為焦點之後,智能體的前景一直廣受業界關注。相比於大模型驅動的聊天機器人,只能被動回復用戶需求,智能體擁有一定自主性,能夠感知、規劃、決策並執行相關任務。
個人智能體基於內嵌於終端的本地大模型而打造,當收到用戶請求后,本地大模型會精準理解用戶意圖,並將意圖轉換為相應的任務組合,分解任務並識別任務完成的路徑,從而進一步查詢本地知識庫、調用設備 API、調用合適的模型或應用來執行相應的任務。設備、模型或應用執行完成任務后,會將相應的結果返回給智能體,智能體完成整合后再反饋給用戶。
11 月的發布會上,OpenAI 就做了一個類似個人智能體的功能的演示。在開會前,只需要與 GPT 助手對話,就可以讓 GPT 直接讀取自己的日程,添加會議日程,同時直接給同事發短信,提醒開會。
GPT 的功能是利用了雲端插件完成的,這樣的操作必然涉及到將用戶的日程、通訊錄等等都交由雲端管理,而個人智能體,則依靠用戶本地算力和本地數據,即可完成這樣的操作,有着更強的隱私保護屬性,也更適合企業辦公等不便上雲的場景。
目前,各家硬件廠商,都已經紛紛開啟了相關的嘗試。在 PC 端,聯想則是第一個提出相關設想的公司。
在 10 月的 Tech World 上,聯想就已經看到了未來個人智能體的發展機遇。
在 Tech World 上,聯想展示了 demo 階段的 AI PC 上的個人智能體,能夠和雲端大模型一樣幫助用戶解決出行行程規劃問題。而個人智能體的優勢在於,可以結合用戶的的本地信息——家庭地址、酒店偏好等,生成個性化行程,同時整個過程完全不用上雲,不侵犯用戶的個人隱私。
除了保護隱私之外,與雲端模型的能力相比,個人智能體還有很強的對硬件的控制能力。如在傳統的電腦中開啟「省電模式」,需要在數千條系統設置中,找到類似於電池的選項,翻閱到特定選項卡下,進行多次點擊才能觸達這一設置。而對於個人智能體而言,只需要一句「幫我打開省電模式」即可。
在過去,人們在数字世界的操作總是不連貫的,通常也需要對於軟件擁有足夠多的認知,才能進行熟練操作。
正如 OpenAI 的演示中展示的建立日程,通知同事開會的場景一樣。人類在頭腦中,建立日程,通知同事,甚至進一步地將訂票信息添加到備忘中,實際上是一氣呵成的。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操作卻往往是割裂的。
建立日程需要打開日曆應用,為會議添加背景信息。通知同事則需要打開通訊應用,再一次編輯同樣的背景信息發送給同事。如果涉及到外部人員的溝通,可能還需要打開更多的應用來完成。而為此次會議訂票,添加訂票信息到備忘,每一步也都需要更多的操作。
這樣的操作,也通常需要對於每個應用都足夠熟悉。即使一個人再精通科技,如果某些交互和設定不是該用戶的常用路徑,迷失在應用的圖形界面也是常有的事情。
而大語言模型作為「世界模型」,擁有對人類世界的常識和自然語言交互能力,能夠自主分解目標和調用工具,一旦搭配上個人習慣的數據庫,就能真正很好地輔助人類,甚至代替人類完成這樣的複雜操作,成為用戶自己的「個人智能體」。
「個人智能體將成為大模型、終端與用戶之間的全新橋樑,重構未來的 AI 應用生態。」聯想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戰略及業務拓展副總裁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阿木)表示,「個人智能體將為用戶創造下一代 AI 體驗,讓用戶再也不願意回到今天的傳統體驗。」
隨着芯片能力的進展,目前很多 PC 產品已經開始官宣其將 AI 能力加入了硬件產品中。
2023 年 12 月 15 日,聯想也正式官宣了 ThinkPad X1 Carbon AI 、聯想小新 Pro 16 AI 酷睿版兩款產品,是業內首批搭載 Intel 酷睿 Ultra 處理器、配有全新 AI 專屬芯片 NPU 的產品,標志著 AI Ready 的 AI PC 產品落地。
採用混合 AI 架構,新的 AI PC 能夠利用 CPU+GPU+NPU 三種硬件支持大模型能力,為 PC 帶來設備級的 AI 算力支持。
但是聯想的野心不止於此。聯想將 AI PC 定義為兩個階段:AI ready 階段,PC 能夠基本具備對 AI 任務更具針對性的本地混合 AI 算力,使 AI 軟件能夠更快地處理數據和任務,這對於一些如語音識別、圖像處理等需要實時響應的 AI 應用尤為重要。
而 AI PC 的完全體要到 AI On 階段:AI On 階段的 PC 以個人智能體為核心特徵,能夠實現端邊協同計算、跨設備互聯接力,成為每一個人的個人 AI 助 理。
在 12 月 26 日的聯想天禧 AI 生態夥伴大會上,聯想公布了自己的個人智能體的研發規劃。
具體而言,在聯想的天禧 AI 生態中中,聯想的個人智能體——「小樂同學」,收到用戶請求后,會調用本地大模型,精準理解用戶意圖,並將意圖轉換為相應的任務組合,綜合調用本地和雲端的大模型,找到合適的相關應用進行解決。
比如,如果用戶想要做的是「打開電腦省電模式」這樣的簡單設備操作,模型會調用主機本身的設置,幫助用戶完成相關的操作。
而如果用戶想要做的,是解讀一本長篇巨著,系統則會提示,是否需要接入聯想合作的雲端大模型來幫助更快解決這樣的問題。
而如果用戶想做的是幫助優化某個 PPT 的版本,則系統則會考慮調用一個個人智能體生態中的應用,幫助用戶進行 PPT 的優化。
類似這樣的外部應用,聯想目前開始針對開發者進行合作,希望藉助更多創新性的「智能體小程序」,讓小樂同學更加智能。
此次小樂同學的發布宣傳片,我們能看到聯想在個人智能體上的初步能力:不但可以完成前述的自然語言對於控制電腦的設置,完成雲端大模型常見的問答和多模態生成。除此之外,個人智能體還可以調用應用內部的設置,例如在聯想的宣傳片中,未來小樂同學可以根據電腦的配置和玩家所玩的遊戲,智能提示設置電腦的幀率,甚至通過多模態的能力,分析目前遊戲的進度,提示玩家目前的遊戲應當如何進一步選擇戰略進行操作。
「比如當你要出差時,小樂同學會將『出差』這個需求,拆分成訂機票、訂酒店、安排接送機等多個任務,你不再需要逐一費心,小樂都可以幫你來解決。」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中國區消費業務群總經理張華提到小樂同學的未來能達到的助理能力時表示。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中國區消費業務群總經理張華 | 圖片來源:聯想
雖然各大科技廠商都在進行相關布局,但是,通過電腦上的個人智能體,或許我們將更早看到端側大模型成為生產力的加持。
從算力角度,PC 是迄今為止最強的個人計算平台,兼具強算力與便攜性的平衡。雖然手機端目前也可以運行較小的大模型,但 PC 兼具多核 CPU,還擁有專門的 GPU 和 NPU,能夠更好地為大模型提供算力。
「根據負載,AI PC 可以去調度不同性能的核,選擇高性能或者超低能耗的核。GPU 可以去負責做本地大模型的一些推理和簡單的調優。」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在聯想天禧 AI 生態開發者大會的圓桌論壇上表示,「NPU 則可以在系統休眠的時候,做外設管理,智能化的平台能力支撐。」
其次,從數據角度,PC 作為生產力工具,本身就擁有許多用戶的工作文檔,也是設計、編程等許多工作無法轉移的平台,存儲着大量涉密無法上傳至雲端的機密文件。對於在意文檔的機密性的個人和公司而言,PC 端是最適合使用個人智能體提升生產效率的終端。
個人智能體,可以被視為未來一個新階段的設備級的入口。
一旦用戶發現與個人智能體的交互體驗,使用個人智能體調用應用內的功能,優於直接進入割裂的應用程序進行操作,個人智能體將成為数字世界的第一入口。
阿木表示:「在這次 AI 浪潮下,新的 OS 操作系統將是 AI 大模型、個人智能體以及本地知識庫調用、AI 原生應用連接的服務形態,是一次全新的 OS 升級。
聯想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戰略及業務拓展副總裁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阿木) | 圖片來源:聯想
「我們與聯想在這方面是非常高度共識的。」愛設計&AiPPT.cn 創始人趙充在聯想天禧 AI 生態開發者大會上表示,「這一個 AIGC 時代,整個操作系統是被 AI 重新改造的,所有的應用都應該再做一遍。AI 能給用戶帶來代際差。」
個人智能體的未來,最有可能率先在 AI PC 中實現,不過,一旦它的潛力得到驗證,它對生產力和個人效率的提升,最終一定會使得它進入多個終端。
「AI PC 將會以引領終端 AI 算力的角色,推動全新一代 OS 下的創新。其他終端很快也會補齊承載 AI 算力的能力,逐漸形成真正意義上的 AI 終端生態。」阿木提到。
未來的軟硬件世界,也都將因此產生許多變數。
例如個人智能體本身,可以智能幫助用戶設置硬件的選項,調整配置。擁有個人智能體的硬件設備,能夠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影響用戶對於硬件的選擇。個人智能體也可能自動基於用戶的使用,為用戶推薦合適的硬件,將硬件銷售融入到用戶的使用過程中。
隨着個人智能體學習到越來越多的用戶個人數據和習慣,個人智能體或將成為用戶在数字世界無法離開的数字孿生體,這也將影響到用戶的換機選擇。
在電腦端、手機端、平板端、物聯網設備端,或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個人智能體,而能夠達到跨端融合的廠家,或許也將在這樣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比如已經有些科技公司在大模型出現之前,就已經產生了良好的物聯網家居生態。個人智能體出現之後,用戶對於全屋智能的控制將更加完善。
一個個人智能體了解用戶的全部需求,能夠讓用戶獲得手機、平板、PC 之間的接力,也可能變成用戶生活和辦公越來越離不開的體驗。
而在這方面,擁有多端設備的聯想,也頗具優勢。12 月 26 日的聯想天禧 AI 生態夥伴大會上,聯想還發布了自己的「四端一體」戰略,未來聯想的個人智能體,將穿梭於四類 AI 終端,最大化地提高用戶的效率。
來源:聯想
比如聯想新發布的超級文件,就可以聯通手機端和 PC 端。未來,用戶在手機端接受了某個文件,只要在 PC 上對「小樂同學」說,把剛剛的文件總結一下,個人智能體就可以完全對此進行理解,並直接幫助用戶將手機端的文件進行處理。隨着大模型技術的進展,這樣的跨端協同功能,必然成為用戶換機的重要考慮。
「AI 手機、AI 平板會伴隨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管理並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種應用。至於 AI 換機,它對所有設備都很重要,能讓你的新設備,瞬間變成老朋友。」張華表示。
發展了一年的大模型技術,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一個殺手級應用。下一個殺手級應用是否將出現在 AI 硬件上?個人智能體是否能夠顛覆原有的生態格局,產生新的應用流量入口?2024 年,正是許多報告中預測的 AI PC 元年,個人智能體的潛力能否在今年釋放?答案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