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導讀:
加密世界的亂象與創新乏力,讓人們不禁質疑:我們是否正在實質性邁向理想的未來?《協議革命與 DigiLaw 工程》前言以系統化視角探討加密世界的本質、發展中的卡點以及未來建設的無限可能,為理解這個新星球的真實面目提供了重要思考。以下內容為前言的完整中文翻譯版。」
TLDR:
1. 加密悖論:加密世界的初心本是希望藉助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理念構建“不要作惡”到“不能作惡”的新體系,如今卻陷入了“作惡泛濫”的荒謬困境。
2. 偽裝成“去中心化”的中心化項目濫發代幣卻不受監管,這是加密世界“作惡”特殊性的根源。它導致了欺詐、騙局與投機等行為的泛濫。
3. 當摘下“加密”和“去中心化”所賦予的光環、關掉美顏、關掉濾鏡,每個項目的真實面目究竟是什麼:加密創業?加密生意?還是加密搞錢?
4. 加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態,而是“無盡未來”“開放賭場”“作惡溫床”三者的疊加態。
5. 協議(各種條約、合同、規則)>加密協議(區塊鏈協議與智能合約協議)>DigiLaw(僅去中心且代幣化的加密協議)。
6. “DigiLaw”靈感來源於“Digital world”和“Laws of nature”,直指這類加密協議如自然法則般透明且不可篡改的本質。DigiLaw 才是整個加密世界最本質的價值所在。
7. “去中心化”與“代幣化”缺一不可。“去中心”為協議的不可篡改性提供了“剛性”算法共識;“代幣化”通過激勵促成廣泛的社會性共識,真正實現不可篡改性,並推動協議持續進行價值創造,成長為“注意力黑洞”。
8. DigiLaw 將成為人類與 AI 社會賴以生存的全新基元。数字世界自此不再完全由人工搭建,而將會突變出可以協同 AI 自演化的“数字自然”的部分。
9. DigiLaw 生態系統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数字物種”,這類“活系統”的機制設計與演進是全新的世界級挑戰。當前加密世界的發展主要由 coding 為主的技術 builder 們全力推進,DigiLaw 工程師在機制的設計與演進方面的潛力與價值仍有待進一步挖掘與釋放。
10. 加密世界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將處於漸進式去中心化進程之中,在這種“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混合狀態下,監管也應該是可組合的——社區自下而上地完成去中心化部分的監管,傳統機構自上而下地完成中心化部分的監管。
11.《協議革命與 DigiLaw 工程》旨在混沌中建立秩序,帶領讀者穿越迷霧、洞見未來。它是一份攻守兼備的加密創業必修課,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闡釋種種複雜概念和方法,適合廣泛的想要了解加密世界的人群。
12. “協議革命”部分將從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出發,喚醒你對加密世界本質價值的認知,通過對價值創造底層規律的深入探索,助你理性篩選甚至構思出真正的加密創業項目,擺脫混沌態,透視“数字自然”的“無盡未來”。
13. “從代幣經濟到代幣設計”部分將以系統且實踐導向的視角,帶你超越傳統的代幣經濟學框架。通過可視化模型帶你直觀體驗代幣雙刃劍般的雙向力量,重構你對代幣設計的理解、認知與想象空間。
14. “DigiLaw 工程”部分將引領你從“Code is law”邁向“Model is trust”。你將不僅掌握如何構建起更加安全、道德、可持續的 DigiLaw 生態系統,還將獲得成為 DigiLaw 工程師的核心技能,成為引領未來数字世界變革的中堅力量。
15. 該書的創作將以漸進式去中心化的方式完成,邀請大家共同踐行一場“Read-Write-Own”的社會實驗,最終本書將成為高度去中心化的、由大眾迭代 X.0 版本的“公共物品”。
2023年9月,Matt Huang 的一篇 Casino on Mars 重燃了當時加密熊市沉寂許久的希望,他將加密世界比作一個正在被定居的新星球,讓大家重新認識到,儘管加密星球目前存在種種亂象,但依舊掩蓋不了其蓬勃發展和未來建設的無限可能,同時他還理性辯析了加密賭場中投機行為的兩面性,客觀承認了星球上確實存在欺詐、騙局等作惡空間。這篇文章在那個大家普遍懷疑沮喪的時刻,犹如一針強心劑,為加密世界重新注入了新的希望。
2024年,加密世界迎來了幾個重要的歷史性時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相繼通過了 BTC 和 ETH 的現貨 ETF;美國眾議院通過 FIT21 法案,正式建立了数字資產的監管框架;BTC 迎來第四次減半;等等。眾多利好疊加,加密世界如願迎來一小波上漲。
然而,這輪小牛中,市場波動依然劇烈、賭場投機依然泛濫、旁氏與 rug 依然層出不窮、黑客攻擊與詐騙依然此起彼伏。真正直擊本質的創新有哪些呢?最起碼上輪熱潮中我們孕育了 DeFi 和 NFT,這次呢?meme 熱潮嗎?銘文嗎?為什麼大家的價值感會越來越低,甚至產生“加密羞恥”?我們真的有在朝着理想的未來實質性地邁進嗎?
寫下這篇前言時,距離 Casino on Mars 的發表已將近一年,市場彷彿再度陷入了相似的沉寂時刻。Péter Szilágyi 近期一條“自我反思”的推文也引發了一場“關於加密存在意義”的行業級辯論。他直言:“It's past time this industry creates something genuinely useful that people want to use, or should just close up shop.”。
雖然他也相信很多偉大正在被創造中,但不得不承認的客觀事實是:俯瞰整個加密星球,我們仍沒有建立起繁榮的加密文明。如果將區塊鏈協議看作城市基礎設施,將智能合約協議看作是一座座城市建築的話,不留情面地說,這顆星球上除了未開採的荒蕪之地,正在建設中的城市也是廢墟成片、爛尾樓扎堆,維持城市正常運轉的仍是 MakerDAO、AAVE、Compound、Uniswap 等老牌建築。不可否認目前有很多包裝華麗、勢頭強勁的在建工程,但最終又有幾個能經受住時間、人性和市場風雨的洗禮,成為有實質意義的地標性建築呢?我們為什麼建不起高樓大廈?我們憑什麼可以吸引下一個十億用戶?發展的卡點究竟在哪裡?或者,更本質一點,我們努力搭建的加密世界,它的真實面目究竟是什麼?
SEC 驚險通過的 3:2 投票結果、市場的大起大落、參与者們跌宕起伏的心態,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我現階段的思考:
加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態,而是“無盡未來”“開放賭場”“作惡溫床”三者的疊加態。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看到的加密世界是差異巨大的。
加密疊加態
從市值來看,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等為代表的這類高價值的項目貢獻了加密市值的 80% 以上,可以說加密市場總體上是健康的。加密世界從無人問津到市值曾經超越過蘋果,再到如今開始被主流金融市場認可,按這樣的發展趨勢,其很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左右逐步超越黃金,甚至房地產。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崛起、非同質化代幣(NFT)的流行、数字身份(DID)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出現,監管逐步落實,法律地位逐漸被認可,種種現象共同表明:加密世界的“無盡未來”正在加速展開。
從項目數量來看,加密市場上的數萬種加密貨幣中(算上 meme 將超過數十萬種),可能只有上百個項目最終是具有價值的,絕大部分仍以“搞錢”為主。它們像一個個“開放的賭場”,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參加。這種新式賭場是“開放演化”的,項目方抓住投機者人性中的貪婪,不斷通過技術升級來更新賭場玩法,製造出無窮無盡、花樣繁多的新式賭局,源源不斷地吸引一批又一批投機者投入“籌碼”,資源的流入進一步推動了技術和商業的創新,“賭場生態”便在這一次次循環之中開放演化。
從惡性事件來看,在監管還未觸達的區域,不法分子常利用加密貨幣來進行洗錢等犯罪行為和毒品、武器等暗網交易,妄圖逃避制裁;欺詐、騙局、跑路等惡性金融事件也在加密世界層出不窮;加密去中心化金融平台和錢包也經常淪為黑客攻擊的對象。以上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主要原因在於,加密世界中的創新是相對自由和開放的,其生態的演化速度遠遠超過了監管落實的速度,那些監管還未涉足的“空白區域”,自然成了騙子們的“作惡溫床”。同時,加密技術的迭代也需要時間,我們很難在新事物發展初期就打造出“完美”的底層架構,“漏洞”總是在一次次試錯中不斷修復的,但這也給黑客提供了潛在的攻擊機會,難免成為惡行滋生的溫床。
三種狀態雜糅疊加,絕大多數人想要拆解清楚加密世界的真實面目無疑是困難的。有的人只看到了“無盡未來”,所以盲目崇拜;有的人只看到了“作惡溫床”,所以恐懼逃避;有的人只看到了“開放賭場”,所以一心趨利,停止思考加密世界的真正意義。
Chris Dixon 在他的著作,Read Write Own 中指出,區塊鏈網絡能夠將協議網絡的社會益處與企業網絡的競爭優勢相結合,最終重塑互聯網,成為更加開放、民主和創新的“無盡未來”。這本書簡潔易懂,值得任何想要更好地了解區塊鏈和 Web3 真正潛力的人來閱讀。
但可能由於篇幅的限制,Chris Dixon 只在書中對懷疑論者做出了一些簡短的承認,並沒有進行更深一步的探討。想要更多人看清加密世界的真實面目,我認為還需要理清以下幾個核心問題:
第一,加密世界的本質價值是什麼?Matt Huang 在Casino on Mars中指出加密世界是一顆值得建設的新星球,原因在於,它提供了一張白紙,我們有機會建立一個新的產權體系,構建升級后的金融系統和互聯網平台。這是從較為宏觀的角度分析,如果從更微觀、更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入手,加密世界的本質價值到底是什麼?它和現有世界體系最本質的區別在哪裡?保證其蓬勃發展的不變根基和前進動力又來自何處?
第二,為什麼 16 年過去了,我們對加密世界的認知仍處於一個撕裂的狀態?新興技術的誕生往往伴隨着巨大的質疑和不確定性,不僅僅是因為它重塑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更挑戰了我們的認知與價值觀。然而對於 iPhone 手機和特斯拉汽車的撕裂認知很快就達成了統一。可到了今天,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行業已經取得了不容小覷的進展,為什麼還是有大量的正負面爭議疊加在一起?為什麼大眾對加密世界的認知依然充滿混亂與衝突,為什麼仍有很多人看不到加密世界的美好未來?
第三,為什麼加密世界的作惡如此泛濫且持久?為什麼加密世界發展十幾年了,依然亂象頻出、秩序混亂?經常有人將其歸結於“任何新興金融市場的出現都會伴隨各種各樣的問題”。然而,這其中存在一個十分矛盾的點,我將其稱之為“加密悖論”:加密世界的初心本是希望藉助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理念構建從“不要作惡”到“不能作惡”的新體系,如今卻陷入了“作惡泛濫”的荒謬困境。這不禁讓人疑惑,如今加密世界的作惡是否存在某種特殊性?
第四,如何實現加密世界的初心,維護好安全且道德的發展環境?加密世界正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很多秩序還在逐步建立中,新進者貿然闖入,很容易落得“人財兩空”的下場。當現有的基礎設施不能很好地支持加密世界實現去中心化的初心時,是否能夠協同傳統監管機構和社區大眾設立一套機制,可以自發性監測並壓縮作惡空間,構築起加密世界的“免疫系統”,全方位凈化加密世界發展環境?同時,是否也可以讓身陷其中的普通人獲得全局視角,更好地看清加密世界發展的全貌?
加密世界的“免疫系統”
然而,這些問題不是通過幾篇文章就能交代清楚的。
自 2016 年接觸比特幣和以太坊起,我親歷了加密市場 2 輪浩大的牛熊轉換,期間更是見證了成百上千個加密項目的生死跌宕。有的項目可以跨越周期,到今天依然穩穩地撐起一方天地;有的項目在牛市叱吒風雲,但轉瞬間就在熊市分崩離析;有的項目乾脆直接打着 Web3 和去中心化的幌子,乾著旁氏和詐騙的勾當。當摘下“加密”和“去中心化”所賦予的光環、關掉美顏、關掉濾鏡,每個項目的真實面目究竟是什麼?加密創業?加密生意?還是加密搞錢?過往的種種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加密世界的危險且迷人的複雜性與混沌性,以及在現階段深入理解和合力應對這些挑戰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我一直以來想寫一本書,去匯聚那些被大量信息淹沒的、理性而深刻的前沿洞見,去探索共性問題背後的底層規律,嘗試以一套較為科學嚴謹成體系的邏輯框架將已有的智慧串起。我打算將這本書命名為《協議革命與 DigiLaw 工程》,不單單從認知上以更第一性原理的視角去理解上述問題,還想梳理出一套系統全面的實踐方法論,希望能夠減少參与者盲目無章式的探索,降低不必要的試錯成本。
想寫這本書,並不代表我的答案就是正確且深刻的,而是在加密世界依然混亂的發展初期,確實需要去做有效的梳理和總結,所以這本書的 1.0 版本暫由我個人帶領的中心化小團隊來完成。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希望未來它可以成為一個開放交流的社群,大家一起開放討論、碰撞交流,共創本書的 2.0 版本。
需要說明的是,在描述這個領域時,我更傾向於使用“加密 Crypto”一詞。因為隨着行業的發展,未來幾十年構建在區塊鏈上的可能性將遠遠超過現有的想象空間,“Web3”和“元宇宙”這類熱詞很有可能會被不斷出現的新興概念替代。今天共識中的“加密世界”通常特指在 Bitcoin 和區塊鏈出現后,基於去中心化公鏈技術構建起的這個全新数字生態系統,它還包含了未來一些全新的加密技術(如 zk 和同態加密等)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后產生的無限可能性。至少在現階段來看,我認為命名為“加密世界”還是相對合適的。
這本書將更多聚焦於探索和沉澱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能夠幫助參与者穿越牛熊周期的普遍性規律,以應對更長遠的問題和挑戰。而對於當下正在發生的現象級前沿熱點,並不打算過多討論,因為它們不一定能夠經受住時間的檢驗。本文將作為《協議革命與 DigiLaw 工程》一書的前言,先淺淺交代一下我對上述四個問題的思考概要以及本書的願景與內容概覽。
就個人而言,我相信比特幣,也看好以以太坊為代表的智能合約和 Web3 的未來。但是作為一個研究者,這幾年我不停追問自己:拋開所有華麗的詞藻和熱炒的概念,等到了2050年,當人類回看建立在區塊鏈之上的整個加密世界時,什麼才是它最本質的價值所在?
我心中目前有了一個隱約的答案:代幣化的去中心協議,才是整個加密世界最本質的價值所在。
為了更好地表達這一核心洞見,我將這類“代幣化的去中心協議”稱為“DigiLaw”。因為“協議”一詞過於寬泛,TCP/IP 協議、巴黎氣候協定、交通規則、購房合同甚至口頭約定等都是協議,但與我們這裏要討論的“加密協議”是兩碼事。如今的“加密協議”主要包含“區塊鏈協議”和“智能合約協議”兩大類,我將其中旨在以透明化的方式推進去中心化和代幣化進程的這類加密協議稱為“DigiLaw”(具體關係見下圖)。
“DigiLaws”靈感來源於“Digital world”和“Laws of nature”,其從字面上就直指這類加密協議最終將如自然法則般透明且不可篡改(注 for non-crypto users:這裏的“不可篡改”並非意味着協議一成不變,而是指協議的變更需要在集體共識下進行,不受少數人的意志左右)。“DigiLaw”不僅可以讓非加密用戶一眼洞察其本質,更時刻警醒加密參与者不要被項目的華麗敘事所湮沒,而應以“DigiLaw”的高標準來審視其是否堅守透明且不可篡改的原則。即便項目一開始無法做到完全去中心化與代幣化,但也應透明化整個進程,最大限度地減少利用信息差作惡的可能性。當“DigiLaw”成為社會性共識,我們就能合力擊穿中心化項目的偽裝,回歸加密世界“Can't be evil”的初心。
“DigiLaw”的“去中心化”與“代幣化”缺一不可。正如 Vitalik 在2024年Token2049 演講中所述,“Blockchains create persistent structures that can be extremely robust.”“去中心”為“robust”提供了剛性的算法共識。它增強了協議的不可篡改性,使其更趨近於自然法則,從而創建出“無需信任”的環境,將協議的潛在可作惡空間壓縮到最小;在此基礎上,“代幣化”為“robust”提供了持久的社會性共識。它通過激勵作用吸引大量參与者共同守護協議,從而形成超越算法、跨越時間、廣泛且堅不可摧的社會性共識,這種難以撼動的集體意志使得協議的不可篡改性得以真正實現。同時“代幣化”賦予的激勵性也將有助於協議的價值創造,使之擁有類似生命的能動性,從而持續增長為“注意力黑洞”(“注意力黑洞”是指無數注意力聯結在一起,形成的可以顯著影響世界發展、坍縮未來的“黑洞”)。
在未來的数字社會中,DigiLaw 將成為人類與 AI 賴以生存的一種全新基元。這種基元是由人類設計但不可篡改的“数字自然法則”,数字世界自此不再全部由人工搭建,而是突變出了可以協同 AI 自演化“数字自然”的部分。在数字自然中,信任不再需要消耗高昂的成本來建立,而是直接編碼在 DigiLaw 中,網絡參与者能夠基於一組組由加密技術和數學原理支持的“不變規則”達成共識,而非中央權威或第三方,這天然形成了“無需信任”的環境。
在這樣可信、平等、開放的環境中,價值可以自由流動,創新也將不再受到因“中心化”而導致的限制和審查,加上代幣化所賦予的激勵性,一場天生全球化的、涉及全人類的、自下而上的井噴式創新將會自然湧現。舉例來講,在現實世界中想要落地一個 idea,不僅需要取得各方許可,還需要組建團隊,同時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資本來推動這一進程。而在加密世界中,創新的門檻和成本都大大降低。只要你有 idea,你可以立馬着手去做,無需獲得任何許可。再加上豐富且近乎免費的“数字自然資源”為創新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樂高積木”,在不遠的未來,你甚至可以以極低的成本組建一支專業的 AI 團隊,24h不間斷地幫你搭建並推廣你的原創“DigiLaw 樂高”。每個人都可以將現有“樂高”當作“積木”,迅速構建出大量更高級複雜的新型“DigiLaw 樂高”。爆炸式的底層自主創新將推動数字自然的多元生態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快速湧現,並且不受限制地自主演化。“協議革命”的成果將以指數級的速度滲透到經濟與社會的方方面面,全新範式得以建立,加密技術孕育的数字自然的發展將迅速超越数字人工。
在這場永不停歇的“協議革命”之中,加密世界也將會拓展出“無盡未來”,那時我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都有可能被深刻改變。大部分重複性常規工作將被AI輕鬆搞定,人類不再受到生存壓力的困擾,無需信任的数字自然環境將會最大程度地激發全人類的創新潛能,在 AI 與人類的協同驅動下,整個世界的主觀注意力都將更多地遷移到對創造和體驗的追求上,那將會是一個全新的、極具活力的時代,我將其稱之為“創體(CreateX)時代”。
然而,我們仍處於加密世界呈指數級發展的早期階段,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答案並不是顯而易見的。
問題二:撕裂的認知
加密世界作為科技與時代交匯出的新興產物,其發展勢頭不容小覷。然而,加密領域卻遲遲不見能夠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大規模殺手級應用(BTC 很快將是一個例外)。大眾對加密世界的認知仍處於極度撕裂的狀態,無論是嚮往美好的夢想家、創新者,還是尋找風口的冒險家、投資者,抑或是本就不懷好意的江湖騙子,都很容易在“質疑與恐懼”“迷信與崇拜”這兩種聲音的干擾下迷失方向。
質疑與恐懼。自比特幣誕生以來,加密世界已經從一個邊緣領域成長為一個價值 2 萬億美元左右的龐大生態,但質疑者從未消除戒備和恐懼情緒,仍將其視為危險重重的“黑暗星球”,不願涉足。除了對新技術的天然不信任和疑慮,不了解加密技術原理及其所帶來的巨大的社會變革與進步之外,還受到來自加密世界廣泛存在的欺詐、洗錢、黑客攻擊等問題的影響。兩種因素疊加,參与者的質疑和恐懼情緒最終被過度放大。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真實存在的投機行為、頻繁出現的被傳統媒體惡意放大的負面新聞,一次次加深着這些人對比特幣、區塊鏈、DeFi、Web3 的誤解——認為這不過是虛無的概念、騙子的狂歡、投機的賭場,甚至是有組織的騙局,或更糟糕,是非法活動的溫床。他們質疑區塊鏈技術的真實價值,將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為代表的加密資產的價格飆升當作一個遲早破裂的泡沫。在他們眼中,加密世界就像是一個充滿混亂和不確定性的定時炸彈,嚴重威脅着現有社會的秩序和穩定。
迷信與崇拜。這個世界還存在着一個與“質疑者”截然相反的“信仰者”宗派,加密世界於他們而言就是一個無比光明的烏托邦,他們將比特幣視為自由的貨幣,將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視為顛覆現代金融體系和引領未來科技的終極解決方案。他們神化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和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將自己視作新時代的探險家。除了本身對區塊鏈技術的盲目信仰外,媒體對加密貨幣的大量報道和炒作,尤其是關於人們通過其快速致富的故事,也加劇了這些人的過度崇拜。他們不關注加密技術應用中的實際問題,只一心自嗨——市場的每一次上漲都是他們對自己信仰的勝利佐證,任何質疑都會被視為背叛和嫉妒。當然,這種情緒的存在也合理,它代表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但是大多數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向上的,加密行業的發展也有周期,也要受到經濟、政策和技術的制約。過度的樂觀和信仰只會導致不理智的決策,最終帶來精神和財富的雙重潰敗。
兩種聲音干擾下,參与者的盲目跟風與投機。在這個質疑與迷信不斷拉扯的世界中,參与者很難冷靜下來去思考加密技術的真正價值。一方面加密技術的複雜性導致其很難被大眾真正了解,他們往往更關心價格;另一方面,加密市場的高度波動性和潛在風險很容易使參与者產生恐慌情緒,繼而易受他人行為和言論的影響,他們的決策並不基於充分的獨立研究和理性判斷。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忽視項目的技術基礎和潛在價值,只一味追隨潮流——牛市迷信崇拜、拍手叫好,盲目投入大量資金、妄圖一夜暴富;熊市投資受挫,質疑恐懼隨之而來,跟風拋售、損失慘重。而有些不懷好意的“加密老手”正是抓住了大眾的盲從和暴富心理,惡意喊單,在一些沒有價值的空氣項目中引導投機行為,嚴重破壞市場規律,導致投資者在劇烈的波動中蒙受巨額損失,加密行業的健康發展頻頻受阻。
極端的言論往往更容易吸引追隨者,因為它會簡化複雜性、強化情感認同,使得僅有的理性之聲迅速被烏合之眾的噪音淹沒。如何一步步解決“加密悖論”這一難題,首先需要層層深入,探索困境背後的連環原因。
認知的撕裂與行為上的盲從,源自於信息屏障與信息迷霧。對於旁觀者而言,他們不知道加密世界中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革,只從別人口中時不時聽到三兩句關於加密世界的危險訊息,他們拒絕接受一切客觀報道,用刻板印象為自己打造了一面堅實的“信息屏障”。對於加密世界的參与者而言,獲取真實且有價值的信息也並非易事。互聯網賦予每個人前所未有的信息獲取能力,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碎片化、重複化、噪音化的問題。特別是在加密這樣的新興領域,不同的觀點和理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真正有深度的前瞻性思考僅占極少數,且市場上大量真假信息混雜,進一步加劇了信息的混亂程度。資深加密參与者深知:加密世界只有千分之一的項目和信息,才是足夠有價值的。絕大多數參与者深陷“信息迷霧”之中,難以對加密世界有一個清晰全面的認知,只能盲從。
信息屏障與信息迷霧,被泛濫的騙局與投機強化。加密市場上的一些不法分子為快速獲取不正當利益,他們抓住參与者人性中的貪婪,利用信息不對稱,在“開放賭場”中設下了大量看似無懈可擊的欺詐和龐氏騙局,主導着一場場號稱“財富自由”的投機大戲。他們不斷向市場上投放大量“精心包裝”的扭曲信息,一步步強化信息迷霧,好為下一次作惡提供便利,加密生態彷彿陷入了一場無解的惡性循環。這裏我想補充一點,欺詐和騙局是純粹的惡行,它們不應存在,但我並不想全盤否定投機。正如 Matt Huang 所說,“對加密貨幣的投機狂熱可以吸引定居者,加速催化加密星球演變為繁榮的加密文明所需的基礎設施。”投機為加密世界提供了發展所需的資金、人才、基礎設施和學術研究,這與歷史上許多重大技術變革伴隨着資產泡沫的情況相似。然而,一旦被“貪婪”驅使或因難以看清項目的真面目而在空氣項目和龐氏騙局中投機,雖然也有一定概率取得收益,但很大程度上會擾亂市場秩序,迫使行業倒退,助推加密世界滑向“作惡溫床”。
騙局與投機等行為的泛濫,是因為代幣被濫用於中心化的項目。代幣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在去中心化項目中,代幣才能更好地推動全面價值創造。然而,許多項目方將加密世界當作一個“去中心化劇場”。他們披着“去中心化”的面具,私下里卻乾著高度中心化的操作。可是一旦代幣發行,便意味着加密協議和項目牽涉到了公眾的利益,且存在利用信息差作惡的可能性,理應像傳統股票一樣接受監管。但他們卻聲稱項目“去中心化”,不應交給政府監管,而是由社區監管。但社區目前並沒有足夠的技術和方法來支持監管的實現。由此造成的“監管空白”使得某些中心化項目方從一開始就不斷利用代幣挖掘並放大作惡空間,藉助去中心化的故事來吸引無知者或投機分子,到處上演騙局與投機大戲。
中心化的項目濫發代幣卻不受監管,這是加密世界“作惡”的特殊性根源。這種根源之所以存在,至少涉及“技術”和“機制”兩大方面的原因。從技術角度來講,加密世界的技術棧還未能突破“不可能三角”的限制,無法打造出兼具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可擴展性的加密貨幣或區塊鏈系統;從機制角度來講,一方面在於機制的不完善給了人性之惡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在於這樣的生態系統太過複雜,我們如今的機制研究和相關人才儲備還不足以支持構建出這樣的摩天大樓。然而,或出於種種目的,許多項目都宣稱自己要蓋“去中心的自動化高樓”。可是這其中十個有八個都是中心化項目包裝好后蓋兩層樓就跑路的、還有一個是結構不穩或被攻擊導致塌房的、一個是自動化系統不靈導致人去樓空的。只有基礎的老牌智能合約協議(如 MakerDAO、AAVE 等),因其去中心化的價值創造和簡單但強韌的協議機制,得以穩穩地屹立在市場風波中,穿越一輪又一輪的牛熊。我不是唯“去中心化”是論,去中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缺少“去中心化”這一前提,再加上監管的不到位,代幣就會很容易放大因“中心化”而引起的惡行,這無疑是加密世界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
問題四:初心實現
想要瓦解“作惡”的特殊性根源,打破加密悖論,實現加密世界的初心,至少需要“技術”和“機制”的雙輪驅動。
“We are no longer early to crypto.” Vitalik 認為,以太坊和 Layer 2 解決方案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費用降低、交易速度提升和安全性增強方面的進步,標志著加密正在邁向更加成熟的階段。確實,自比特幣誕生后的十幾年裡,以coding 為主的技術 Builder 們為加密世界的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技術無疑是加密世界開拓“無盡未來”的核心引擎。
然而,“We are early to crypto being usable”。為什麼加密遲遲未能實現大規模採用?除了友好性和易用性仍需改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在“面向 DigiLaw 生態系統的機制設計與演進”的研究和應用上遠遠滯後於加密技術的發展。技術新開闢的廣闊疆域上究竟會長出“鮮花”還是結下“惡果”,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精妙的機制來有效引導與規範。而目前加密世界的種種亂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的機制設計仍不夠精妙完善,為作惡留下了大量的可乘之機,這無疑是加密普及和採用的一大關鍵障礙。要儘快邁向下一個十億用戶,我們亟需提升 DigiLaw 生態系統的整體道德與安全水平。然而,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DigiLaw 生態系統”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全新“物種”。DigiLaw 可以看作是一組完成特定目標的規則集合體,參与者基於這些規則互相協作或博弈,從而構建出一個開放且動態自演化的複雜系統(本書稱之為“DigiLaw 生態系統”)。與芯片、飛機、橋樑等“死”(Mechanistic)的複雜工程系統不同,DigiLaw 生態系統更接近於自然生態系統、全球氣候、免疫系統等“活”(Adaptive)的複雜自適應系統,它不光包含微觀層面的交互,還包含從微觀到宏觀的湧現。需要說明的是,"Mechanistic"和"Adaptive"並非截然對立的兩種狀態,它們處於同一光譜的兩端。整體上講,加密協議生態系統更偏向“Adaptive”的狀態,我們的機制研究水平尚不足以支持"Completely Adaptive"系統的構建與可持續運轉。
這類“活系統”的設計與演進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級的挑戰。僅代幣經濟的設計就覆蓋了逆向博弈、激勵相容等諾獎級難題,更何況這類問題的解決應該上升到代幣設計、DigiLaw 設計,乃至整個 DigiLaw 生態系統的設計上來(關係如上圖)。從某些維度上講,其難度不亞於先進的芯片設計、火箭和飛機設計、汽車設計、摩天大樓的設計等,所以不能只依賴誕生於這類“死”系統的“Model-Based System Engineering(MBSE)”方法,需要進一步升級至適用於存在湧現現象的活系統的“Agent-Based System Engineering(ABSE)”方法,來對 DigiLaw 生態系統全生命周期各個層次的行為進行理解、設計與建模仿真。除了設計上的難題,這類“活”系統的演進面臨着更大的挑戰。如何實現人工治理最小化?是否能構建出一套完善的自我調節體系,可以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部運行狀況進行動態的參數和機制調整?甚至未來是否能藉助強大的 AI 來實現“活”系統的自適應?
演進的三個層級
仔細觀察那些穿越牛熊的成功協議(如以太坊、AAVE、Compound 等),不難發現,它們的一大共性就是都在機制設計與演進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換個角度講,如何判斷一個項目是否值得信任,除了看它在技術層面有沒有做合規的代碼安全審計,還要關注是否有 DigiLaw 工程師對其生態系統的機制進行設計和持續的參數適應與結構創新。如果有,至少證明項目方足夠努力從道德和可持續的角度來尊重人性、尊重生態系統的運轉規律、尊重每一位參与者的財產安全。
(注:TokenEngineering 領域常將這類人才成為“代幣工程師”,這個詞確實特色、新穎且指向性明確。我也一直在“代幣工程師”和“DigiLaw 工程師”之間搖擺。但是舉例來講,AAVE、Compound 等協議作為一個高度自動化的生態系統,其經濟機制的參數運維(如核心借貸業務中質押率、清算比例等關鍵參數的調整)等高度影響着整個加密協議生態系統的安全性與效能。然而這些問題與其原生代幣無關,卻是今天 Compound 協議穩健高效向上發展的關鍵槓桿點。相較於“代幣”,“DigiLaw”是更為全面的命題,我擔心“代幣工程師”的叫法會讓人產生誤解,誤以為這類人才的作用僅僅聚焦在“代幣”上。而“DigiLaw 工程師”則更準確地反映了他們的工作本質——設計和進化的是数字世界中的透明且不可篡改的法則。因此,我選擇“DigiLaw 工程師”這一稱謂,作為“代幣工程師”的 2.0 版本。)
然而,當前加密世界的對DigiLaw工程師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儘管現實中,Token Engineering Commons等組織一直在持續推進代幣工程領域的發展,且已取得顯著的成果。但相對來講,"Token Engineering"的理念和方法仍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普及與應用。許多項目方、投資人等仍停留在“Tokenomics”層面,對“Token Engineering”甚至一無所知。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We are still VERY early” in DigiLaw 生態系統機制設計與演進的研究上,不光表現在理論和實踐的缺失,更表現在專業人才的缺失。加密世界想要進一步突破安全和效能上的卡點,還需進一步挖掘 DigiLaw 工程師的潛力和價值。
技術是未知領域的開拓者,機制是廣袤疆土的守護者。沒有二者的協同驅動,我們很難打造出平衡、健壯且反脆弱的 DigiLaw 生態系統。終極的理想狀態是,在沒有任何人為干預的情況下,“技術”和“機制”的發展足以支撐起 DigiLaw 生態系統的內生性的自我安全防禦與自動效能優化。
然而,技術的迭代發展和 DigiLaw 工程師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當雙輪還不能完全支撐起加密世界的初心時,我們還需要“外源性人工防禦”的協同發力,共同守衛加密世界的道德與安全。
加密世界亟需建立起一套對抗風險的“防禦新體系”。很大概率上,加密世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都將處於“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混合狀態。這裏的“混合”有兩層含義:一是各個 DigiLaw 自身的“去中心化”很多時候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二是 DigiLaw 所在的端到端全環節的“去中心化”程度也高低不一,例如儘管有些 DeFi 協議本身高度去中心化,但在實現過程中仍需依賴於中心化的基礎設施服務,同時搭建在協議之上的 app 也可能是中心化的。
在這樣的混合系統中,防禦也應是可組合的。最終的理想狀態是——社區大眾自下而上地完成“去中心化”部分的自監管(self-governance),傳統機構自上而下完成“中心化”部分的監管(regulation)。目前政府等傳統機構的監管正在加速推進,這屬於外部人工防禦。雖然確實能壓縮某些作惡空間,但有可能會限制“去中心化”的發展。而藉助各種各樣的技術和工具建立一套基於社區大眾的 DigiLaw 自我監管體系,可以由內而外、自下而上地抑制“惡”與系統性風險的誕生,這一內部人工防禦機制可以更柔性地解決加密世界面臨的“作惡”難題,同時也與加密世界通過去中心化手段實現初心的路徑是一致的。
所以,想要實現加密世界的初心,建立起安全且道德的数字自然環境,在現階段看來至少需要技術和機制的雙輪協同驅動,外加可組合的防禦新體系,這三者不一定是詳盡的,但卻是加密世界發展突破瓶頸的關鍵。
內容預覽:攻守兼備的加密創業必修課
我想將《協議革命與 DigiLaw 工程》這本書作為教育方向上的一個初步嘗試,期待可以讓更多人重視 DigiLaw 生態系統的機制設計與演進,並逐步了解 DigiLaw 工程這一關鍵領域,甚至朝着 DigiLaw 工程師的方向發展。
在內容上,我將快速梳理整合現有觀點並進行深入研究,嘗試探索出 DigiLaw 發展中的共性規律,並給出一套面向 DigiLaw 生態系統的全新設計理論與基於 ABSE 的建模仿真實踐,並在這個過程中闡述清楚“最大化 DigiLaw 價值”與“最小化加密世界風險”是如何基於“Model is trust”的理念實現的;在形式上,我想踐行一場“Read-Write-Own”的社會實驗。在加密世界的爆炸信息中識別對錯、篩選優劣、梳理整合、推陳出新、動態迭代,這些僅靠一個人是很難持續實現的,因此需要藉助社區的力量,更詳細的說明將在本文最後的“期待共鳴與碰撞”部分中展開。
目前的設想是,本書內容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協議革命”。
首先,探索加密世界的本質價值與意義所在。我選擇從“協議”出發,深入探索協議的發展歷程,逐步闡述為什麼 DigiLaw 填補了人類協議史上的“一塊空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由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引領的新型價值網絡為什麼具備開放、去中心化、可信任的特性以及為什麼 DigiLaw 這種“基元”可以催生出自演化的“数字自然”。同時,深入剖析這場“協議革命”如何一步步重構技術、信任、組織、經濟和社會系統,並通過真實案例直觀展示“去中心化”和“代幣化”加持下的“加密協議”的本質價值及其變革性力量。但是,“協議革命”能否取得勝利仍是個懸而未決的命題,我將客觀闡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給出背後的原因以及一些可能的優化思路。
其次,從“信任經濟”這一全新視角來簡要梳理加密世界的關鍵領域發展,嘗試構建起初步的加密協議信任經濟評價思路與框架。安全、透明和去中心化是加密世界區別於傳統世界的關鍵特點。然而,眾多項目去中心化的面具之下仍運行着中心化的內核,這對參与者的利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亟需構建一個較為綜合全面的加密協議評價框架,以準確判斷加密協議是否真的值得“被信任”或者在多大程度上“Can't be evil”,從而脫穎而出為"DigiLaw"。我將客觀分析加密世界目前正面臨的嚴重“信任危機”,一同篩選出“信任經濟”的主要衡量維度與指標。從這些信任指標的視角,簡要回顧加密世界的公鏈、DeFi、NFT 等關鍵賽道,介紹其加密協議的分類、發展歷程等等。嘗試利用這些信任指標來分析各賽道的加密協議特點,一步一步構建起加密協議的“信任經濟”評價框架。
最後,探索 DigiLaw 的價值創造規律,理清其中的業務、增長、治理和激勵之間的互動邏輯關係。業務是確保 DigiLaw 不陷入“空氣”的關鍵。項目方如不能基於“價值創造”這一核心目標來設計業務或功能,就很容易喪失 DigiLaw 的長期可持續性,甚至因現有代幣經濟的“放大效應”而加速死亡。通過設計原則和實際案例,逐步分析如何識別市場痛點並確定DigiLaw的核心目標,以及如何更好地構建和創新業務。增長是確保 DigiLaw 規模化採用的關鍵。我將剖析增長的邏輯和核心機制,包括社區驅動和啟動策略。通過典型案例和設計實踐,闡明增長機制如何實現項目冷啟動和產生網絡效應。治理是確保 DigiLaw 長期存續的關鍵。我將探討治理的概念、社區和 DAO 的作用、決策流程、投票機制和治理激勵模式等內容,並通過案例解析,探索如何使 DigiLaw 實現持續自我優化。業務、增長、治理構成了 DigiLaw 成長的內在邏輯,而激勵是滲透到這三個層面、賦能生態建設的重要驅動力量。我們將深入探討代幣在 DigiLaw 激勵中的特殊性、激勵的基本原理、激勵的不同類型、激勵結構以及如何設計激勵機制來塑造參与者行為。此外,我將通過豐富的激勵機制設計實例,向大家呈現激勵設計在實際 DigiLaw 應用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從代幣經濟學到代幣設計”。
首先,理清“代幣”與“DigiLaw”之間的關係,同時提供一個基礎的代幣經濟模型供大家調試。第一部分中我們探索了 DigiLaw 價值創造的規律,然而單純的價值創造並不足以支撐一個協議生態系統的長期繁榮,這還需要精巧的代幣設計。通過代幣,DigiLaw 所創造的價值得以在網絡參与者中進行有效的分配和激勵、從而實現價值的高效留存與轉化,為協議生態系統的自我增長與進化提供持續的動力來源。然而精巧的代幣設計並非易事,就拿其中切分出的最小領域“代幣經濟”來看,想要建立起平衡、強韌、可持續的代幣經濟機制就需要掌握博弈論、激勵相容等複雜的跨學科知識。大家還可以通過實操這裏提供的基礎代幣經濟模型切身感受到,爆炸式的參數、深度交織的機制、錯綜複雜的關係、眼花繚亂的儀錶盤,單靠讀幾篇市面上供需相關的文章根本無法駕馭該模型,更別提利用其設計出一個相對完善且穩健的代幣機制了。因此,我們需要藉助該模型來一步步重構對“代幣設計”的認知。
其次,解構模型,嘗試將定性與定量、理論與實踐結合,探索一套超越傳統代幣經濟學的代幣設計方法。傳統的代幣經濟學可能因種種因素的限制,過於聚焦在某些短期問題上,同時還可能存在複雜化、不透明、忽視價值創造等問題。因此,本書嘗試在吸收和借鑒各種已有的超越代幣經濟學的嘗試的基礎上,從 model 的視角出發,為代幣設計提供了一種更加全面的、系統的和實踐導向的思考及操作框架。我將代幣設計拆分為目標與需求評估、利益相關者與激勵機制、代幣的供需及其平衡、代幣流與價值流、代幣的參數適應與結構創新等幾大板塊,同時將上述完整的代幣經濟模型拆分成對應的場景模型。例如,在“代幣的供需及其平衡”場景下,我將全程藉助模型,以可視化、交互式學習的方式,介紹代幣供應與需求機制、供需動態分析等相關的理論知識;引入交易量、價格波動性、買賣壓力等供需平衡量化指標;通過模型重現供需設計中的常見誤區;結合案例研究,復現優秀的供需設計之所以成功的內在機理;最終總結出一套基於模型實現穩健的供需設計的具體實操指南。通過這一系列的理論探討、模型演示和實際操作,參与者不僅能深理解構建代幣經濟模型的原理,還能一步步實現設計的迭代與優化,確保機制設計方案的相對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最後,整合模型,從全局視角統籌優化代幣設計,並通過實驗探索代幣發行后如何實現動態參數適應與結構創新。各細分場景模型達到相對穩健的平衡態,並不意味着整合后的完整模型達到了系統的最優解,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結合 DigiLaw 生態系統的目標,對代幣設計進行統籌優化,平衡好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兼顧增長與安全。系統視角不僅揭示了代幣流、價值流在機制網絡中的具體路徑,還显示了哪些環節的供需壓力需要調整,哪些機制是捕獲價值、維持系統平衡的關鍵。這種高維的洞察使我們能夠擁有對代幣設計更加系統和全面的認知,從而優化出更為安全和高效的代幣機制,使得系統的每一環節的效能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但是,代幣設計絕非一勞永逸。市場的不斷變化要求我們對代幣的設計進行動態調整,以適應經濟環境的波動和社區需求的變遷。通過實驗,我們可以模擬出不同市場波動下相對穩健的最優機制,甚至可以嘗試探索出一種動態的調校機制來實現代幣機制的適應與創新。如此,我們不單單是構建出了一種動態的代幣設計,而是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能夠自我調節、持續發展的經濟系統雛形。
第三部分——“DigiLaw 工程”。
要說明的是,在第二部分我們詳細介紹了“代幣”,然而 DigiLaw 生態系統中還有很多問題和挑戰是超脫於代幣的,如 AAVE 協議借貸業務中關鍵參數的調整、Uniswap V3 的集中流動性策略優化等等。正如 BlockScience 及其創造的 cadCAD 工具所強調的,這是一個“複雜系統”。而對這樣一個跨學科的、高度湧現的、“活”的複雜生態系統進行實踐導向的設計與演進,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戰。它不僅僅局限於代幣相關的命題,更包含了經濟機制、治理機制等層面的高維複雜命題。因此在這裏,我更願意稱之為“DigiLaw 工程”——這一名稱不僅延續了“代幣工程”的精神,還拓展了其內涵,適用於設計和演化整個去中心化生態系統的運作法則,而不僅僅局限於代幣本身。這是“代幣工程”的 2.0 版本,更是對整個 DigiLaw 生態系統內各種複雜命題的系統性回應。
首先,提出“全息計算”的理念並給出一套基於“ABSE”的 DigiLaw 生態系統全生命周期建模仿真方法。飛機、芯片等“死”系統可以解耦成一系列簡化模型來針對性地解決特定問題。而 DigiLaw 生態系統這類“活”系統的子部分是相互糾纏、相互影響的,存在大量的非線性自適應行為,這類複雜系統是“計算不可約”的,其未來狀態的概率分佈不可能靠一個簡化的模型來推演,只能 1:1 復刻,通過一個強大的“一體化模型”在全局層面求解,本書將這種理念命名為“全息計算”。需要強調的是,未來永遠無法預測,“全息計算”只能通過實時推演和壓力測試,輔助我們了解很近一段時間內系統狀態的概率分佈以及極端情況下的系統表現,從而提前進行干預以控制風險。本書將以淺顯的方式解釋其中各種複雜概念,同時通過簡單的案例展示如何基於“ABSE”對 DigiLaw 生態系統進行一體化建模仿真,還會給出這套方法的“價值圖譜”和具體框架,並簡要探討其可行性及深遠意義。
其次,探討基於 AI-Agent 的 DigiLaw 生態系統機制仿真的全生命周期實踐,包括“設計階段”、“實現階段”和“演進階段”。在“設計階段”,主要專註於鏈下建模,把初步設計設想轉化為可運行的仿真模型。具體包括:概念設計、合約機制建模、AI-Agent 行為建模,快速驗證想法和機制邏輯,同時評估激勵機制,這個過程幫助提高了前期設計的效率。進入“實現階段”,重點是鏈上建模,把具體設計通過模型可視化呈現。這包括了解鏈上建模的目標、方法,以及將 Agent 的行為寫入智能合約並進行基於鏈的虛擬機建模。同時將全面展開各種場景實驗,比如風險分析、壓力測試,甚至是攻擊測試等。這些都是為了在 DigiLaw 具體部署前,確保設計的穩定性和實用性。到了“演進階段”,重點是構建一個實時同步的“数字孿生系統”,將模型搭建在區塊高度最新的分叉鏈上,同時輸入環境和用戶的實時數據進行鏈上同步模擬仿真。這類似於建立一個虛擬的平行宇宙,讓我們能在各種情境尤其是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中推演設計和決策對 DigiLaw 生態系統的影響。這不僅可以實現“演進”的 level1 層級中人工治理的最小化,還可以在 DigiLaw 中引入動態響應機制,將實時數據和仿真結果作為關鍵輸入,實現 level2 層級中機制參數和結構的自調節。甚至未來可以將成熟的AI嵌入“数字孿生系統”,作為 DigiLaw 生態系統的大腦,實現 level3 層級高度智能的自適應,一步步對未來變化進行精準的前瞻性調控,從而確保 DigiLaw 生態系統的長期可持續性。
最後,結合真實案例,展示“Model is trust”理念和去中心的 ABSE 方法如何使得加密世界更加安全、道德、trustless。先從幾個基本的機制建模開始,比如 DigiLaw 的代幣發行機制、清算拍賣機制和遊戲中經濟系統的平衡機制,通過 AI-Agent 建模,在建模仿真平台中還原其相關邏輯,直觀展示它們是如何運作的。接下來,分享幾個具體的案例,通過模擬分析和參數優化等實驗,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這些 DigiLaw,還能學習如何有效地應用與驗證它們。最後,詳細闡述去中心的 ABSE 如何基於社區建立,以及一些核心流程如快速響應機制、測試優化機制等該如何具體部署。
上述工程方法與實踐需要一個操作簡便且功能強大的工具來實現。在本書中,我將展示如何在 HoloBit 平台上全生命周期實踐。HoloBit 是首個“加密協議生態系統的設計與演進”的建模、仿真和優化的無代碼可視化平台,其操作簡便且功能強大,可以幫助團隊和社區構建更好的 DigiLaw 生態系統,以增強抗風險能力,提高資本效率,實現用戶和收入的增長。
本書在深入探討 DigiLaw 的同時,力求內容通俗易懂,適合廣泛想要深入了解加密世界的人群。
對於旁觀者和新手而言,本書將通過豐富的案例來深入淺出地介紹加密世界複雜的概念、技術與發展概括,讓你以最小的代價迅速獲得對加密世界較為客觀理性的認知。
對於活躍參与者而言,本書將總結行業過往發展規律以及穿越牛熊的優質項目特徵,並提供一個“信任經濟”的視角,幫助基於理性分析來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加密項目,而非完全倚靠“運氣”和“行業紅利”。
對於創新建設者而言,本書重點聚焦在商業模式的探討、行業的快速掃描以及分享一套面向DigiLaw生態系統設計的理論框架和工程化的智能解決方法,這些是每一個建設者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對於監管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本書旨在提供對加密世界複雜性及其生態快速演化機理的全新理解,希望通過對 DigiLaw 生態系統的剖析,幫助你找到監管範圍的邊界,從而制定出更加全面且長期有效的政策,共同打造一個健康、公平、透明和創新的数字自然環境。
對於這本《協議革命與 DigiLaw 工程》的創作,我想採用加密領域“漸進式去中心化”的方式來完成,邀請大家共同踐行一場“Read-Write-Own”的社會實驗。這場實驗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邀請幾位早期參与者,成立一支由我帶領的小團隊,中心化地“Write”本書的 1.0 版本,逐篇發出,大家可以無門檻“Read”。第二階段,創建社區,去中心化的“Write”啟動,大家可以直接對 1.0 版本未完成的部分進行撰寫或對已完成部分進行迭代,內容是否達到標準將由專家團隊決定,通過後你將獲得本書2.0版本的鏈上共創積分。第三階段,成立 DAO,大家在“Write”的同時,可以藉助代幣來去中心化地“Own”共創內容的版權以及社區的治理權。最終本書將成為高度去中心化的、由大眾迭代 X.0 版本的“公共物品”。
這場社會實驗有兩個願景:
一是基於本書打造一個圍繞“DigiLaw 生態系統”的開放社區。社區將推崇深度思考、自由探索、開放交流的“理性&開源”精神,你將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探討加密世界的發展、賽道的規律、趨勢的演變等等,看見未來並持續塑造未來,不斷擴大影響力以提升行業平均認知水平,促進行業的正向發展。在社區中,旁觀者和新手可以找到一個共同學習、交流、進步的圈子;活躍參与者可以藉助工具和社區的力量來發現更多的優質項目,理性交流 DigiLaw 機理,獲得更多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創新建設者可以充分打磨塑造成功項目的“硬實力”,甚至找到資質優越的項目合伙人,成為並肩前行、改變世界的“戰友”;監管和政策制定者也可以深入探索成功項目的共性,和前沿的建設者交流碰撞,更好地把握行業的動向以及監管的邊界和力度。
二是想通過這本書,驗證在“漸進式去中心化”+“Read-Write-Own”這樣的創作方法和協作方式下,能否藉助去中心化的力量快速創作出有深度的內容集,自下而上地推動加密行業教育的發展。
加密世界是動態演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答案或結論。這本書是一場開放的邀請,邀請大家一同來探索和建設加密世界,發現其中的真正價值,建立起連接技術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現在與未來的橋樑,共同為加密世界的未來走向提供一個更加科學嚴謹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