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來源:白話區塊鏈
多年來,加密領域流傳着這樣一句話:“比特幣最大的風險是拿不住”,本質上“拿不住”屬於認知和信息差的問題。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至今,16年過去了,很多人依然覺得比特幣“虛無縹緲”而擔心不已。與其說探討“比特幣最大的風險是什麼”,不如說是探討人們對比特幣存在的最大的憂慮到底是不是多餘的……
比特幣等加密資產一直有一個加密社區認為偏負面的分類:“虛擬”資產。當人們提到“虛擬”二字,自然而然會有一種“難以捉摸”的感覺,一聽就不像是“正規”、“正經”的東西。因此反對者有一個觀點:虛擬資產沒有信用背書,貨幣必須以信用和實物交換為基礎,虛擬資產終究是一場夢。
上述觀點之所以深入人心,確有一定的合理之處,因為根據常識,美元也好日元也好,背後是美國、日本的國家信用在背書和擔保,有穩定的購買力。不知來源何處的加密資產自然沒有這些保證,如何令人信任?
其實,這個觀點忽略了加密資產背後的技術價值也沒有搞清楚“共識”是怎麼一回事,比如區塊鏈技術、Web3、去中心化金融等概念已經在全球支付、清算等領域體現出實際落地應用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加密資產背後的價值“共識”與信用背書產生的共識本質上是一個東西。
之所以貨幣需要信用背書,是因為人類社會結構複雜,需要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心化組織來充當信用中介以提供共識基礎,而對去中心化的東西來說,就像黃金、河裡的石頭等自然資源,物理特性就它們的天然的共識,即便沒有國家信用背書,所有人的共識里,石頭是硬的,黃金總是閃亮不生鏽且值錢。這也是為什麼古代人類社會能夠使用貝殼幣、石幣、黃金作為貨幣的基本原理。
簡而言之,決定某個東西是否有價值,不是它有沒有信用背書,而是因為它具有共識。
近年來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美國對加密資產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不僅加密資產以美元定價,美股上市的加密資產現貨ETF更是流入上千億的資金,大量美股上市公司、金融機構都持有比特幣,現在更是即將就任的新總統也對美國的加密資產優勢“勢在必得”。
美國對比特幣等加密資產以及市場行業上下游的監管、掌控力度越來越大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擔憂甚至認為這又將像美元一樣成為美國收割世界的工具。
這個擔憂確實不無道理,話語權越大,就越能左右加密市場,那麼全球散戶被“收割”也只是隨手可及的事情。參考之前美國收割邏輯,美國通過金融創新和美元霸權,將全球資金吸引到虛擬貨幣市場中,如果加密資產價格暴跌,最終可能導致資本迴流美元資產,這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符合“美元收割”的邏輯。
當然,這個擔憂也有它的局限性,因為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資產其實並非美國發起和主導,更多是來自民間力量通過科技創新自下而上的“變革”推動的。美國華爾街等資本也是在比特幣等加密資產成熟之後才陸續布局,因此這算不上美國提前計劃好的“陰謀”而是技術的發展和市場需求誕生的一個領域。
另外,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公共區塊鏈,在技術上不太可能被掌控,即便一些礦池和服務機構部署在美國,但畢竟其分佈式的節點廣泛遍布全世界,即便美國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監管或者法規限制本地節點作出審查交易之類的行為,但海外節點依然可以提交併發布交易。就好比遍布全球的金礦,當地部門可以下令當地金礦停工,但完全不能命令和左右別的地區金礦的運轉。
再者說,美國之所以通過美元霸權收割全球,那是因為它對美元的絕對控制權,但美國能像控制美元一樣控制比特幣嗎?不能 ,但美國可以像主導黃金、石油等世界主流資產和現代科技一樣主導比特幣。
相反,美國也可以讓比特幣在特定範圍內一定程度被邊緣化,不過無法殺死它(如果能,早就死幾百回了)。當然,考慮到利益關係捆綁,美國不太可能反其道而行犧牲華爾街資本的利益,至少在脫離美國自身利益之前不會。
有人說,相對於早期參与者來說,對於現在的普通人來說不公平?也就是很多人口中的金融不平等。實際上比特幣網絡以及社區信息是開放公平的,作為公共區塊鏈它就像公共資源一樣躺在哪裡,任何人都可以查閱信息並向其網絡提交交易,只不過是一些人自己不願意了解和接受新事物、不想向前走一步罷了。
還有人說,比特幣的上限2100萬是不存在的,因為它最小的單位聰,因此幾乎是無限量的。
這是一個有點奇怪的觀點,單位變化跟總量完全沒有關係,1L水夠1個人喝,不能說它有1000ML,就能分給1000個人夠喝。單位變了,但總量始終是不會變的。
總的來說,大部分人對比特幣的“反對”意見更多是因為誤解。“虛擬”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從不入流的“小角色”到成為主流資產,比特幣16年來的共識和地位越來越穩固,有了與黃金同台競技的實力。美國的強力介入,目前看並不是壞事,但仍存許多不確定性,需提防大幅震蕩。依然相信,加密、AI將共同引領重塑数字化時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