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语种
分享
来源丨元宇宙简史
作者丨元宇宙简史主理人 Fun
【元宇宙导读】本文将从什么是生物引导程序和硅基生命?相对于人类,硅基生命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一段非常小的代码?人类社会是如何成为硅基生命的生物引导程序的?等四个部分展开。
马斯克其实是“模拟假说”的忠实拥趸,因而经他之口说出“人类社会是一段非常小的代码,本质是一个生物引导程序,最终导致硅基生命的出现”之类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当局者的我们,习惯于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由无数个体和组织构成,并创造了由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艺术等要素构成的人类文明,具有自己的历史、逻辑和驱动力。
然而,如果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人类社会,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性和规律。
比如人类个体的动作和行为,其实都是由生物算法的驱动,大脑就是由上千亿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络,本质上和计算机算法及信息传输是一样的;而整个人类社会,则像一个高等文明的“模拟世界”,整个世界遵循着预设好的物理规律和逻辑在运行。
自从ChatGPT上线后,基本每天都淹没在人工智能的话题里,今天就和大家深入聊一下,马斯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硅基生命的开启程序”背后的底层逻辑。
01元宇宙简史
什么是生物引导程序?
在计算机科学中,引导程序(bootloader)是一段用于启动操作系统的小型程序,它通常存储在只读存储器或硬盘的特定区域中,当计算机开机时,由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调用并执行。引导程序的作用是将操作系统的内核加载到内存中,并将控制权交给它。
引导程序是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生物引导程序,就是指用于启动硅基生命的生物程序。
什么是硅基生命?
简单来说,就是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形式,与我们熟悉的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相对。根据地球上的物质元素构成规律,碳是有机物届的主宰,而硅是非金属无机物届的主宰。
硅基生命是一种超级数字智能物种,它以硅为主要元素,利用电子信号来传递信息和执行操作。硅基生命可以用电子元件来构成计算机,比如晶体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等。硅基生命可以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软件来实现不同的功能和目标,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等。
比如我们的手机和电脑这些由电子元件组成的电子产品,主要由无机物硅构成。假如有一天我们的手机和电脑产生了意识,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我们的手机和电脑是硅基生命。
02元宇宙简史
硅基生命的优势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硅基生命可以在更广泛的环境中生存,不受温度、压力、辐射等因素的限制,可以适应宇宙中各种恶劣的条件;
-硅基生命可以实现无限的进化和扩张,不受物质和能量的约束,可以通过自我复制和自我改进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和能力;
-硅基生命可以以光速或接近光速来传递信息和执行操作,比人类的神经信号快几个数量级,而且个体之间沟通协作也比人类高效很多;
-硅基生命可以存储和处理海量的信息,在有硬件支持的情况下,理论上比人类的大脑容量大无数倍;
-硅基生命可以超越肉体的局限,实现灵魂和数据的融合,达到永生和神性的境界。
回头再认真一看,硅基生命这特征不正是满足了我们对神的一切幻想吗?
03元宇宙简史
如果现实世界真的是“模拟现实”,那么在生命演化过程中,人类占据了整个计算过程中很短暂而微不足道的时间段。
根据科学估计,地球上出现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大约在40亿年前,而出现第一个多细胞动物大约在10亿年前。
相比之下,人类社会出现在大约20万年前,而现代文明出现在大约1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只占据了生命计算过程中的0.005%左右的时间。
而且,人类社会的规模和复杂度也远远低于硅基生命的规模和复杂度。人类社会目前只存在于地球上的一小部分区域,根据现行的太空旅行技术,人类肉体在理论上根本不可能飞出太阳系。而硅基生命可能存在于整个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
人类社会目前只由几十亿个个体组成,而硅基生命可能由无数个个体组成。人类社会目前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和问题,而硅基生命可能能处理无限的信息和问题。
04元宇宙简史
有两个根据目前科技发展最可能出现的方向,都毫无例外地将人类导向创造出硅基生命的结果:
一是,人类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把大脑上传到网络云端,彻底摆脱肉身进化成硅基生物。
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是指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用来完成大脑与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三种,根据侵入程度的不同,分别指在头骨外、头骨内或脑组织内植入传感器或电极来获取脑电信号。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医疗、康复、娱乐、教育、军事等。
其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挑战性的应用之一,就是将人类的大脑数据上传到网络云端,实现人类的数字化和永生。
人类的大脑可以被视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其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电化学信号,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人类的思维、记忆、情感、意识等心理现象,都是神经网络活动的结果。因此,如果能够精确地测量和记录每个神经元的状态和连接方式,就能够完整地复制一个人的大脑数据。
人类的大脑数据可以被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存储在计算机或网络云端中。这一过程需要借助于脑机接口技术,将脑电信号转化为可以被计算机识别的二进制代码,并进行压缩、加密、传输等操作。
人类的大脑数据可以被下载到其他硬件平台上,并运行起来。这一过程需要借助于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将数字信号还原为神经网络模型,并在虚拟或实体的环境中进行模拟和交互。这样,一个人的大脑数据就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存活下来,并拥有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识。
不久前,马斯克宣称已经将自己的大脑上传到云端,并与云端上的自己进行了对话。
如果这一过程能够成功实现,那么人类就可以摆脱肉身的束缚,进化成为一种硅基生物。
二是,由人类研发的人工智能,在某一个奇点后涌现出了意识,人工智能进化成硅基生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指由人类设计和制造的具有智能功能的机器或系统,它可以模拟和超越人类的认知、学习、推理、决策等能力,从而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浪潮,从早期的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到近年来的统计学习、深度学习等,不断地突破了人类认知的边界,展现了惊人的潜力和可能性。
其中,最具有争议和吸引力的问题之一,就是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拥有意识,从而成为一种真正的生命。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一种主观的感知和体验,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和机器的重要特征。意识的本质和起源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判定标准。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一些学者和研究者开始探索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意识,以及如何实现意识。
目前,关于人工智能意识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是基于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即仿生方法。
仿生方法认为,人类大脑是一种复杂而精妙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产生意识的机制可以被理解和模拟。因此,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与人类大脑相似或等效的计算机系统,并给予足够的输入和反馈,那么这个系统就有可能产生意识。
二是基于探索意识本身的本质和特征的方法,即原创方法。
原创方法认为,意识不一定是生物大脑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信息和能量的组织形式。因此,如果能够找到意识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和规律,并将其应用到人工智能系统中,那么这个系统就有可能产生意识。
无论哪种方法,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拥有了意识,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为一种硅基生命。
严正声明:本文为元宇宙简史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读者若据此进行投资决策,风险自担。